骆驼 发表于 2016-8-14 11:16

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



侗族大歌南侗传 30年前,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一群东方人站在高高的舞台上。她们一亮相,台下的各国观众立马被吸引了。姑娘们脑后别着银簪、银梳,头戴银盘花、银头冠,耳坠银环;领口两组银扣对应排列;颈戴五只大小不同的银项圈;胸佩五根银链和一把银锁;手腕饰以银花镯……在她们走上舞台时,观众都能听到银器碰撞的交响。当她们打开嗓子,放声吟唱的时候,观众被一种近乎魔幻的力量彻底征服了。不可思议——合唱、多声部合唱、自然和声、无伴奏、无指挥……这就是被誉为东方天籁的侗族大歌。演唱者来自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她们的音乐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2000多年来,侗族大歌在村寨里,靠一辈有一辈歌师口传心授,传承了超过100代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观众们止不住内心的激动。https://mmbiz.qlogo.cn/mmbiz/icTotEcS70NQOib4ZfVxQ94M08V0uzEdAeicILHAclDiaKUh7xTGv7KLlIQW69wWL7YGqRenbIUUlVIrp5YUCUh0mA/640?wx_fmt=jpeg10年前,侗族大歌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大歌的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都跟一般民间歌曲不同,是一种“一领众和,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主要特点。一般为双声部,上方声部称为“雄声”;下方声部称为“雌声”。大歌均由三个部分构成:开始的领唱部分(侗语称为“起顿”)、齐唱的中心部分(侗语称为“更夺”),合唱的尾腔部分,多为持续低音(侗语称为“拉嗓子”)。侗族大歌内容结构严谨、宏大,歌词多是一些长篇的抒情歌或叙事歌,反映古代侗族社会生活的风貌。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每逢侗族的重要节庆,在不少村寨的鼓楼前,都能听到侗族大歌。在从江县小黄村,每逢重大节日,都会听到成百甚至上千名侗族歌手,合唱大歌。气势恢弘,振聋发聩,让人叹为观止。可是,在侗族的繁衍生息地,并不是每一个侗寨都能听到这样绝妙的歌声。原来,侗族大歌仅传承于南侗地区,北侗地区则完全听不到这样的音乐。 南侗——北侗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四省毗邻地区,西至贵州都匀,东达湖南洞口,北至湖北恩施,南抵广西罗城(集中分布于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至31度之间)。人口近300万,超过一半以上的侗族人口在贵州省繁衍生息。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于汉语 “干”或“更”)。关于侗族的起源,有些学者认为起源于“骆越”,有些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干越”,因无历史记载,已无从考证。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195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结束了对侗语的普遍性调查。工作队的专家学者明确了侗语分为两种方言——南部方言:使用区域为贵州黎平、榕江、锦屏(启蒙及以南)、从江,湖南的通道,广西的龙胜、三江、融水等地。北部方言:使用区域为贵州天柱、镇远、三穗、剑河、岑巩、江口、石阡、锦屏(大同及以北),湖南的芷江、新晃、靖州等地。专家们为了分类方便,将使用南部方言的区域称为南侗,使用北部方言的区域称为北侗。侗族南部方言与北部方言的“分水岭”,两个方言区的划分以贵州锦屏南部的启蒙乡——湖南靖州西部的藕团乡为界。值得注意的是,南侗与北侗的区别并不止于语言。其建筑、音乐、服饰、风俗等多个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以至于当你行走在南侗、北侗的村寨里,会明显的感受到同为侗族的诸多不同。 大江大河滋养的侗族
https://mmbiz.qlogo.cn/mmbiz/icTotEcS70NQOib4ZfVxQ94M08V0uzEdAetcB0a8vWia4QGvBqncYZhgV00R2vekHAmHr3x0lHicuPvtHAFibBxdicvA/640?wx_fmt=jpeg
图为清水江
锦屏,成为南侗与北侗的分界处,不免让我们会把目光注视这片15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锦屏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贵州省东南边隅,依黔面楚,东界湖南省靖州县,南邻黎平县,西毗剑河县,北抵天柱县。今天居住着约23万人口,主体是世居民族是侗族和苗族。南侗、北侗于此地分界,是一种自然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呢?让我们从穿过锦屏县城一条江河开始说起。清水江是长江右岸重要支流沅江的主源。发源于贵州省都匀市谷江乡西北,干流全长459公里,主要流经都匀市、麻江县、凯里市、台江县、剑河县、锦屏县,在天柱县流出省境。清水江以北,还并列流淌着两条自西向东流淌的大河:在贵州境内分别叫做舞阳河、锦江。它们最终都流向湖南,汇入沅江。而这三条江河之间的区域,几乎就是北侗的聚居区。清水江以南,同样流淌着另外一条自西向东奔流的大江,在贵州境内被叫做都柳江。都柳江,珠江水系西江干流的上源河段。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流经三都县、榕江县、从江县,入广西三江县寻江(古宜河)口,进入柳江干流融江段,全长310公里。清水江南岸流域与都柳江流域,几乎就是南侗的栖息地。锦江、舞阳河、清水江、都柳江——滚滚东去的大江大河,滋养了逐水而居的侗民族,也切割出两大方言区域。 统一战争带来的交融 自然地理的构造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南侗、北侗的形成,正是地理与历史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就让我们以锦屏为切入点,看看历史与地理如何进行化合反应的吧。早在新石器时代锦屏地区即有人类生息,春秋战国时属楚黔中地,秦属黔中郡。唐宋两代,县地均为朝廷羁縻(jī mí)统治。元代隶属思州安抚司,由土司政权管辖。(名词解释——羁縻统治:自秦朝建立郡县制起到宋、元交替时期前,中央王朝笼络少数民族使之不生异心而实行的一种地方统治政策。通过这种政策,处理中央与地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关系,以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明洪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中央政府相继收服了四川、贵州的地方势力。朱元璋放眼天下,决定对盘踞在云南的元梁王巴扎瓦尔弥动手。朱元璋钦点三位爱将——主帅傅有德、左将军蓝玉、右将军沐英,率领30万大军兵分两路平滇。大军一路从四川南下,一路自湖广西进。地处清水江中游的锦屏,正是明军自湖广沿水路西进云贵的必经之地。不过百天,平滇之役大获全胜。次年,贵州、云南都指挥使司建立。朱元璋深知,要彻底控制云贵,必须在这片土地上保持足够的威慑力。他一声号令,卫所制度迅速填充到云贵高原的统治空间中。贵州都指挥使司下辖若24卫和两个直属千户所,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锦屏是东西水路交通要冲,自然也跟随着大历史,在行政管理上不断更迭。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改置湖耳、亮寨、欧阳、新化四蛮夷长官司,属湖广靖州卫;五年置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十八年废以上五司;二十年置铜鼓、新化、亮寨二千户所,属五开卫;三十年改铜鼓千户所为卫,隶湖广都司;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复置以上五司,属思州宣慰司。明朝统治者如此反复折腾,目的只有一个,更加有效地控制西南。如今,距离锦屏县城45公里的隆里乡,依然非常完整地保存着明代千户所——隆里古城(贵州四大古镇之一)。这里与苗乡侗寨完全不同,保存了六百年前,江南汉人的建筑、戏剧和生活方式。
https://mmbiz.qlogo.cn/mmbiz/icTotEcS70NQOib4ZfVxQ94M08V0uzEdAefaUxAb003YyBNhoDFl8MIjmSNNJxdbmWG4XKpOibweavnJ2kJPgE0tQ/640?wx_fmt=jpeg图为隆里古城
朱元璋同时下令,卫、所的士兵就地屯田,不管是驻防内地还是边疆,每一兵士都由国家配给一定数量的土地自耕自种,以免去百姓的负担与转运粮饷的困难,实现军队的自我供给。朱元璋的决定改变了平滇大军的命运。20余万明军在贵州“三分守卫,七分耕种”,军屯田土达120万亩。为了稳定军心,军士都带来了家属,没有家属的政府予以婚配。据《贵州六百年经济史》算,20余万官兵和家眷“其数不下七八十万人”。随后,明朝又实行了“移民就宽乡”的政策,移民贵州从事民屯,共42万亩。除了军屯、民屯,明朝统治者还征集商人入黔,建立商屯。这直接导致了明代贵州汉族人口超过原住民的数量。汉族人的大量涌入,加速了汉侗交流与融合。
商贸带来的文化交往 中央政府军政的力量空前强大,民间的自然交往润物无声。数千年来,汉夷交往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清水江沿岸山高谷深,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大量的森林在这里暗自生长,林木蓄积量丰富。清水江畔的锦屏县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沿岸许多地方都是著名的木材产区。大量的“苗杉”通过清水江放排进沅水、入长江。在天柱县远口镇,清水江在这里流入湖南境内。这里江宽水阔,排筏辐揍,是清水江木材、蔑缆、桐籽、油茶、柑桔等土产的重要集散地。以前曾建有两湖馆、宝庆馆、衡阳馆、江西馆、贵州馆等诸多会馆,开设木行木栈,专事木材交易。而长江中下游的人流与物产也随江河逆流而上,沿着长江、沅江,最终通过清水江、舞阳河和锦江入黔。大量汉族文化、习俗被北侗地区的侗族人学习、借鉴。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这样的不同文化的个人群体间进行直接的接触,继而引起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发生变化的现象,定义为“涵化”。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在清水江南岸,巍巍苗岭阻碍了外界进入的脚步。清水江南岸流域与都柳江流域之间的大山,原住民族的传统被更多的保留。人类学家认为:当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经济文化上都比较强大的社会接触时,这个较弱小的社会经常要被迫接受较强大的社会的文化要素。由于汉文化传统的强势地位,注定了侗汉涵化必然以侗族吸纳汉文化为主旋律。文化交融,必然依靠语言叩开心门。侗族南北方言差异的形成,实质是侗汉文化碰撞的结果。正如《侗族》一书中描述的那样,在北侗,“侗语言吸收汉语词语和汉语语法形式比较广泛,语音趋于简化,长短元音的对立消失,塞音韵尾开始脱落或合并。而南部方言则保持较古面貌。大量专家学者也认为,“当骆越族迁徙至黔湘桂交界的崇山峻岭中,并开始分化为单一民族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还是共同的、一致的,不存在南北方言的差别。后来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差别,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在历史和地理的共同催化下,南侗、北侗的差异性越来越大。 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
在古镇镇远,不少客栈的老板就是侗族人。他们着汉服、说汉话,行为举止与汉族人几乎相同。原来,随着汉侗交流,这里的侗族人600多年来大量向汉语借词,古侗语已基本消失。在镇远、玉屏、石阡等地,侗语已不再是交际语言。侗语在东亚语言的比较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侗语声调名列侗族闻名中外的三大文化瑰宝(鼓楼、风雨桥、大歌和声调)之列,其声调之多,演变之大,为世界有声调语言所罕见,是目前为止,世界上声调最多的语言。而南侗地区,古侗语被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如果你行走在都柳江畔的侗寨里,就可以聆听到这种天籁般美妙语言。特别是侗家女儿说起古侗语,起承转合,如水自流,音韵婉转,腔调复杂,入耳如歌。就算是他们操一口汉语,也会保留古侗语的腔调,为汉语注入了音乐性。 风格迥异的建筑
南侗地区的建筑完整的代表了侗族建筑的高超智慧,北侗地区的大量建筑已经完全是明清时期的徽派建筑,甚至借鉴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天柱县三门塘村被誉为北侗第一寨,寨子里不仅能看到大量徽派建筑,还能看到中西合璧的刘氏宗祠。我们决定一探究竟,从锦屏县城上船,顺着清水江随波东下。江水清澈见底,江面清风拂面。两岸青山叠嶂,天清气朗。船行四十余里,便到三门塘侗寨。船工顺江一指,“再走二十里,便是远口镇,往下就到了湖南地界。”从左岸登陆,落脚三门塘村。据向导介绍,50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叫做三门塘。现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村旁古树参天,不乏银杏、水杉、榉木、香樟、细绸木等珍稀树种。寨门前,立着几块古碑,分别记载明以来村民集资置义船建义渡、架桥修路的历史。脚下的便道用大石板铺或鹅卵石铺就。村中石拱桥和石板桥各两座,都有400年历史,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这那里像是在侗寨?仿佛就是行走在一座皖南古村。我不禁疑惑。几十幢民居,倚山面水,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院落相套,高墙封闭,马头翘角,粉墙黛瓦。干栏式侗族民居偶尔穿插其间,但是最具代表性的鼓楼和风雨桥难觅踪迹。村中建有三圣宫,始于明代,村民于宫中设义学学馆。两座造型别致的家祠特别惹眼。太原祠为王姓家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相隔百米的刘氏家祠则风格迥异。https://mmbiz.qlogo.cn/mmbiz/icTotEcS70NQOib4ZfVxQ94M08V0uzEdAe9KJhibcLAZO8iblCF0g9juCDDXkhTdOpuIx7907Nqqjrawhsdb5zQvCg/640?wx_fmt=jpeg
刘氏家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山墙高耸,墙脊错落。祠堂的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大门上方,雕塑有雄鹰展翅飞翔,两列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两口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上午九点十二分。正面的窗户,为罗马式建筑风格。大门及院内,均为徽派建筑风格。1933年,刘姓后裔进行重修刘氏宗祠,并请游历宽广、画技精湛的画师王泽寰设计绘图,请湖南靖州建筑师承建施工,历经两年告竣。长期的涵化历程,让这里的人们对外来文化产生了强大的包容性。一件东西合璧的宗祠,就这样诞生了。北侗地区强大的文化包容性,也让传统的侗族建筑日渐式微。据向导介绍:天柱凤城原有四座侗族鼓楼,但是半个世纪前便已难觅踪迹。凤城附近的紫云桥、宝带桥,都是侗式风雨桥,桥长达百米,跨五孔三亭,桥头立有狮子石塑,桥尾奉有土地神,均已崩塌,现天柱境内仅存硝洞风雨桥一座。该桥建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北侗地区的建筑状况与天柱县相仿,传统侗式风雨桥、鼓楼留存极少。而在南侗地区,风雨桥和鼓楼仍然是典型的侗寨识别符号。几乎村村寨寨都能见到。在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侗寨、在增冲侗寨、在广西三江……规模宏大,构造精巧的鼓楼、风雨桥比比皆是。这些建筑全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时至今日,南侗人依然穿行在风雨桥上,聚会于鼓楼之下。 各具特色的生活场 在北侗地区,箫笛是重要的乐器,玉屏侗族自治县所产箫笛,创于明末,雕花打磨,式样俊美,雌雄成对,发音精准,为“贵州三宝”之一。而南侗地区的主要乐器则是芦笙。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多穿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女子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手镯、腰坠等银饰。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而北侗地区妇女服饰更为简洁,多穿裤装。南北侗民歌的差异也非常明显。在罗卉的《南、北侗族音乐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南侗民歌种类繁多,按照体裁和内容可划分为: 大歌(如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情歌(如琵琶歌、牛腿琴歌、笛子歌、山歌、流水歌、喉路歌鼟);礼俗歌(如拦路歌、踩堂歌、酒歌、款歌);戏歌(如琵琶叙事歌、牛腿琴叙事歌)。南侗民歌的基本特征是旋律平缓温柔、优美婉转,含蓄内敛, 听似潺潺流水的山涧之音,饱含着岁月沉淀下来的古韵和忧伤。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南侗民歌有琵琶歌、拦路歌、通道喉路歌鼟及最具盛名的侗族大歌。北侗民歌的体裁和内容可分为: 玩山歌(初相会、深恋歌、成双歌);婚俗歌(伴嫁歌、姊妹歌、出嫁歌、拦门歌、盘烟歌、酿酒歌、辞别歌);酒歌(好事歌);丧事歌(法事歌、孝歌):其他(桃园歌、拜年歌、祭鬼歌、佛歌、龙灯歌、儿歌等)。北侗民歌的基本特征是旋律高亢激昂、跌宕起伏,调式变化多, 善于咏叹, 曲调奔放热情豪迈,犹如苍山中奔涌的瀑布,具有一泄千里之势,把心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侗族开放和豪爽的性格。结构特点是上一律为单旋律无伴奏的形式,篇幅短小,其中包含五言、九言、十一言等不同字句的形式,但以七言四句居多。南北侗的差异不仅仅在看得见的“符号”上,还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侗族祀奉始祖神姜良、姜妹。在侗族神话《洪水滔天》里:宇宙洪荒,洪水泛滥,生灵灭绝,他们兄妹婚配,繁衍后代。同时,侗族还崇祀“飞山神”杨再思--宋代西南羁縻州溪洞首领,他占据靖州飞山洞,被世人尊称为“飞山公”。这些神灵在南北侗地区也产生了差异。在南侗,传统信仰被比较完整的保留,在北侗,儒释道的神灵也被信奉。同时,南北侗在社会管理机制、习俗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 变化是永恒的。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必然在时光的雕刻中,传承变迁。面对岁月的吟唱,我们于驻足中聆听、发现、思索。看见看得到的风景,走近看不见的灵魂。
李昊/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锦屏,侗族自此分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