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安侗寨 古老和谐宁静飘逸 令人着迷
堂安寨门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tf6hickgxy5qlicVwSc0ap29sNNXicaRictdpqYeYmUZ29pwNlreOjIWxw/640?wx_fmt=jpeg
从肇兴往东行6公里,就看到一座寨门。寨门楹框上刻有一副对联,横联是“国泰民安”,上联是“堂开似虎千年保东泰”,下联是“安闾如狮万代守西平”,形象地介绍了堂安侗寨侗民族文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价值意义。
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iabI8Y3BOnbWr3H29fTjVldQSVBICfSpAxKxmAflrPLfTdpvkKZLvcQ/640?wx_fmt=jpeg
堂安是中国传统村落,属黎平县肇兴镇,地处黔、湘、桂三省毗邻的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中心,距黎平县城81公里,距从江县通往广西三江、桂林的321国道35公里,并有省道互相连接。全村202户人家,是一个古老的侗族村寨。这里生态环境良好,田园风光独特,村寨空间布局合理,干阑民族建筑与寨门、鼓楼、戏楼、风雨桥、土地庙等村寨公共建筑互相呼应,还有石板巷、石制瓢式自流吸水槽、石砌的水塘、田坎和水沟等。村寨古朴典雅,宁静飘逸,和谐自然,令人仰慕、着迷。
侗族标志性建筑——鼓楼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DshHXch6oPmvMtYmVcekicXE6OCveks0GXCChcJMlahZH8yfENp9dkA/640?wx_fmt=jpeg
堂安侗寨是侗族村寨文化和古老农耕文化的典型缩影,周边有数百个侗族村寨,约占100多平方公里的面积,人口约8万人。
云雾之上的民房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KqE8yYqFQXkjJD64K7ogVc7jKtg5E8Fib8STZYzfqrxQcuo1qvkRe1w/640?wx_fmt=jpeg
2000年9月5日的中挪奥斯陆协议,建立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共同创建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她没有固定的馆舍,她涵盖了堂安及周边侗族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及其环境。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侗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鼓楼、梯田、寨门、民居、戏台、花桥、古墓群、萨坛、古瓢井、风俗习惯、民间艺术以及生产生活等内容,村寨上端的“资料信息中心”,浓缩了整个社区的诸多文化信息。
2004年,在堂安建立的侗族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对该民族社区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过程进行记忆保护,使该民族社区内独特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态的历史进程中得以存储、传承、延续和发展。
堂安村寨美景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783THYzw9DKxVmUroZ0cqmurufyhSzCUK2QbDH1xpRCg3mKfZ2c7Qw/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LH8Qq5ObCVC3bwhOTonxD8Z26hCwC1DmOApC9PWJYwhwOUeClhhqicw/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uibR30UH7ibUlICfibniaIXNgdxy4BLmxx29cOMYnBiaNGicIdaZvh3iaSqcA/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rMMogLfxywnt8r1oTp455cBJw8el3Cvvva09oKUAWq3Alp5xQVf24Q/64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yzSxADqGzia6TUy9ATZciaT92Rq6W2YtnOjwRAicZ653L8Q1uU84G9wDC2t0ArAGvQwwQXxg25E14hg/640?wx_fmt=jpeg
编辑:杨代富 杨秀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