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6-9-4 13:20

见证侗族历史分期

一、壮侗先民的远古时代(1)远古瓯骆时代      旧石器时代   至少距今1.2万。马坝人考古、道县考古、柳江人考古等发现,等等,均说明很早就有人在岭南生活,并且创造了最早的稻作文明。目前稻作考古最早可达1.4万年。柳江人距今有六千多年,已经是智人,离现代人很近。      新石器时代   距今5000年~公元前5世纪,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论证,壮侗语民族先民族仍共同生活在珠江流域,并且创造了早期的青铜器和铜鼓文化。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rUbg8FvWicGzhE3xkm5jmgxgCLyricFSqm41PTnDvNbPibZVfFWRiarNsGVqRQiadsbicN74NSVBwMg1oy1zUyVyf28g/640?wx_fmt=jpeg二、侗水部族逐步走向独立发展(2)春秋战国时期      语言学家认为,壮傣部族与侗水部族的分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分化后,侗水部族的主体仍在粤西。壮傣主体在右江河谷。
(3)达光王国时期公元前1世纪,一部分壮傣西迁云贵,建立达光王国,后改撣国。侗水仍处珠三角附近,粤西~桂东一带,先后被叫做“僚”和“俚”等名。语言学、史学、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等领域均可论证。
三、大迁徙时代~侗水逐步走向分化(4)公元8世纪到9世纪,第一次大迁徙,侗水部族一部分人从粤西~桂东迁往湘黔桂一带,与当地土著越人,可能还有干越,渐渐形成侗~仫佬群体。(5)公元10世纪到11世纪,第二次大迁徙,侗水部族一部分人从粤西~桂东一带迁往黔南~桂北,与当地土著越人,渐渐形成水~毛南群体。这两拨人均被称为仡伶(伶)人,他们的自称相同。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rUbg8FvWicGzhE3xkm5jmgxgCLyricFSqmhiat5zCPwmibQASJORlHevMEpZGhEvqSfXSTia0nRJRng5JfWnxq6MFGw/640?wx_fmt=png四、侗部族的独立发展(6)侗族的崛起      侗~仫佬族人迁徙到湘黔桂三省交界之后,侗族爆发一场杏妮起义。起义失败,杏妮战死,被奉为萨神。从此侗族人文始祖(萨岁)由原始模糊印象变成了具体人物形象。人们世代奉之为最高女神。
(7)第一次从政治上形成统一体      唐末到五代十国,杨再思家族崛起,据湘西、黔东南、桂北,建立飞山政权,第一次从政治上保障了侗民族的统一体,保卫这个刚刚形成民族意识、急需呵护的民族。有了政权保障,侗族得以顺利成长。杨再思被大宋追封为飞山远侯。侗族、苗族共同立庙,供奉飞山。
(8)侗族各支的第一次大联盟,凝聚力再形成      侗族有大小不同的几个支系,在早期是各自发展。明初,铲平王吴勉起义爆发,组织了第一次超大款联盟,促成了全族各支的第一次大联盟。民族凝聚力空前,促进了民族意识的产生。民族共性也在不断增多。吴勉起义后,林宽起义继续,这种联盟短期内得以维持。      不过,这次起义,也带来了民族交流,明庭派军、拨民驻侗乡,一部分中原人或更北地区的人群也来到侗区,融入侗族当中。侗族人口有所增长,同时还学会了他们带来的科学新技术。
五、文化大发展时期 (1)建筑文化的兴起      到达湘黔桂地界之后,侗族不断向中原学习先进文化,并消化为自己的文化,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侗族建筑文化。唐宋时期或以亭台为主。明清时期发展出鼓楼、花桥更高级的建筑文化成就。
(2)民歌文化迅猛发展       因无文字可考,侗族大歌的出现尚未得知具体时间,但根据与同语支的其他部落、支系语言文化比较来看,大体是在他们到达三省界地之后才逐步发展形成。      侗族大歌以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至今或有一千年历史。      目前侗族地区流传的多种多样的民歌,多在清代创作,且有众多歌师被记载在册。明代及之前的作品较少发现,也很少听说有哪位歌师。这跟侗族古无文字记载有关,但民间既然没有发现这样的记忆,说明多样化的侗歌,至少在清代之前是不发达的。      清代中后期,黎平县腊峒寨吴文彩借鉴中原曲艺文化 吸收了周边汉族剧种的特长处,结合侗族自身特点,创造了侗戏。侗族文化获得进一步发展。         至少可以判断,清代是侗族文化的兴盛发展时期。
(3)侗文的创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语言学家郑国乔及众多侗族学者的努力之下,1958年12月在贵阳会议上通过了侗文方案。侗族从此宣告结束了无文字的时代。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rUbg8FvWicGzhE3xkm5jmgxgCLyricFSqmGLySFYDCyP9z7kqA0icYJ7CDXxSBtdj0t2EkTaNcswdF8e0YxYgWiafQ/640?wx_fmt=png​六、侗文化的衰微      20世纪九十年代起,侗族地区交通得到快速改善,越来越多的侗族人流向城市,越来越多的他族人进入侗乡。侗语的使用频率降低,侗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猛力冲击,越来越多的侗族人被动或者主动地融入北方主流文化当中。侗文化开始走向衰微。目前,侗语和侗文化正处于濒危的边缘。
作者:吴平欢2016年8月21日凌晨 作于南宁新秀公园
参考文献:
1.《中国的语言》:第三章“壮侗语族”,作者梁敏、张均如。2.《壮侗语族概论》梁敏、张均如。3.《侗台语概论》倪大白。4.《壮侗语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莫俊卿。5.《侗族的族称与侗族来源考》杨铨6.《再论侗族来源》杨通山7.《壮族:他们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性》杰弗里-巴格[美]。8.《十三世纪傣泰语言的语音系统研究》杨光远。以及其他著作、论文等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见证侗族历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