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 发表于 2016-9-8 15:48

古老浓郁的黄平苗族

本帖最后由 骆驼 于 2016-9-8 15:53 编辑

黄平苗族经过历代的迁徙,由黄河流域南下江浙、江西、湖广,由洞庭湖溯沅江而上迁入黄平定居。至今黄平的苗族人口多达18万人。在元朝中期,(元史《世祖本记》)记载,又从黄平兵伐东南亚,强增兵员一万五千多人,其中万人苗族同胞远征东南亚,分别留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等国。后来东南亚部分苗族迁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定居。至今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和加利福利亚州、威斯康星州及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等地苗族达20多万人,并成立有“全美苗族协会”。近年来,美国的苗族有的回到贵州寻根问祖。他们都说:据老人讲“贵州是我们祖先住过的地方”。美国苗语“木斋(回家)”“几几木(慢慢走)”等语言与黄平苗族语言一样,他们的根在黄平。到了明、清时期,黄平苗族又一次次迁徙他乡。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元月,清军在黄平香炉山(即现冷屏山)周围苗寨屠杀一万七千六百多人,有一万三千六百多苗族同胞被发配为奴,四处逃亡。据说至今北京香山脚下的门头沟村苗寨的苗族,他们的祖辈是在这次战乱中,被俘押进北京西山黑牢后被留下来的苗民。这时期的黄平苗族迁徙云南文山州及省内黔南、黔西南、安顺、贵阳、凯里等地。
黄平苗族,现在“歌棒”刻木记事、记录,布匹、丝线、牛马等具体数目,是古代苗族先民刻木记事实物,也是古代苗文的象形文字。黄平苗族历史悠久,风情浓郁,节日众多,歌舞多姿多彩,工艺精湛,已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十个少数民族文化“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旅游圣地和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湘黔铁路旁的黄平谷陇、苗陇、翁坪等地区聚居着苗族同胞。苗族多居山区,寨居多达七八百户,寨中极重视绿化,常保护有古树,住房多是木板瓦房,桐油漆板,光彩夺目。苗族人民特别好客,常以自酿米酒待客,迎送设栏门酒,劝客饮酒,一醉方休。苗族喜食糯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接待宾朋,走亲访友等均离不开糯米饭。鸡肉稀饭、酸汤鱼等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菜。其制作简便,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苗族服饰工艺精湛,独具一格,苗女盛装的衣裙均以紫红色为底,由数十块大小不一的挑花织锦等布料缝制而成,以银制品为首饰,其银冠、银耳柱、银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腰带等光彩夺目。苗族婚姻一夫一妻制,男女自主,父母包办极少,婚俗极具特色。
黄平苗族黄平苗族苗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农闲节日集会颇多,内容丰富,吹芦笙、跳芦笙舞、跳板凳舞、斗牛、赛马、斗鸟、对歌等形式多样,风情浓郁。谷陇大寨是典型的苗族风情大寨。谷陇万人芦笙场保留较好,至今每年逢农历九月举行聚会。三、五万苗、、汉各族同胞参加集会,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盛况空前。谷陇九月芦笙会是贵州最大的民族集会之一,集会期间中外游客云集观光,游客进入苗寨,住苗家、吃苗家饭、喝苗家酒、唱苗歌、跳苗舞,兴高采烈,留连忘返。黄平民族节日集会。苗族的祖先为丰富自己的生活,陶冶情操,举行各种集会,集会时间县境内虽不统一,但多选于农闲举行。现已成为定时定点的民族传统节日,集会内容丰富多彩,有吹芦笙、跳芦笙舞、斗牛、赛马、斗鸡、斗鸟、对歌和青年男女游方。近年来,增加了篮球、棋类、电影、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耗子年 黄平苗陇一带龙姓家族农历十二月初一、二过耗子年。相传早年因旱灾饥荒,鼠害成灾,庄稼无收。龙姓老人发动全族灭鼠,议定每年过一次耗子年,沿袭至今。逢耗子年,各户人家上山捉山鼠祭祖,迎姑妈回家省亲过节,年节颇盛。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ZRmgicWSwj31SuPybHhJLicV17mzkBWqGXbLl5YUmE4wxzUCpLJsUJ7EiaomT1BT0De3IiaO5aNWmBJadV1q3GicgIQ/0?wx_fmt=jpeg
春节 以农历十二月三十为大年年节。这天,杀鸡宰鸭,备丰盛食品食用,祭祀祖宗、供奉灶神,于夜“守岁”过除夕,初一晨进行“开财门”、“敬”年神。男童到寨里各户人家踩新年(拜年)。初一忌扫地、忌往门外泼水,忌外户妇女先进屋,初二晨挑新水,初九至十五玩龙灯、踩高跷、男女青年游方。请酒歌师教唱酒歌,武术师传授武艺。正月十四过小年,各家接回已出嫁的姑娘和姑妈过小年。祭桥 农历二月初二,苗家修理祖桥,备酒肉,红绿色蛋、糯米饭及香纸去祭祀桥神祈求家族人丁兴旺。遇过往行人,要劝酒吃肉。在有着古老浓郁的黄平苗族还有着许多多传统节日和民族风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老浓郁的黄平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