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里,Lonely |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
扬花落尽子归啼闻到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首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早已耳熟能详。王昌龄因一首《梨花赋》而遭人中伤,被朝廷贬谪龙标尉。好友李白同情其遭遇,作此诗遥以赠之。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VuTYlOoO0lELMa5mJXHUibrQbgf7rmiaaIy3YyFFCteuZhzCyWVF2u0g/640?wx_fmt=png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JEQ21gmunVGRLMiapAQnXmRT7MNfiazpALKVvkaIuQduRM88HkhrLUTQ/640?wx_fmt=png
隆里,古称龙标,清代名为隆里,谓"隆盛之理所"。位于黔东南州锦屏县西南边沿,距县城64公里。它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贬谪之处,也是明朝重要的军事城堡。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s3bKVPfOIBH9Uib3rHB1eqWTmwaLcXUyYicCG2unO2XevmBGqjthicwbg/0?
与镇远、青岩相比,同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的隆里要低调很多。许多人甚至都没有听过它的名字。但也正是这样“没名气”,这样"Lonely",让隆里避免了商业化的过分破坏,至今仍然如从前一样,保持着原始而传统的风情。
走进古镇的城门,恍惚穿越了一条时光隧道。街巷两旁老宅林立,家家户户挂着灯笼,脚下是全部由鹅卵石铺就的街道。铺就在墙上、街道上的图案依然清晰可辨。两两旁的建筑,房檐清一色的翘角凌空,檐下镶嵌彩色花纹框边,色彩依旧,或精绘花鸟虫鱼,或勾勒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FERoGAD7aUKoS9x4mQqs2G5b4mCiczVgzTMXRu5kMXPVOian7LXsu0ibw/0?
尽管此时的空气是那么的平和,可隆里古镇还是隐约透露出杀伐征战之往事。古镇原本四周都有城墙,如今只在东门边上还有几百米的残余。城墙以毛石框边,中间用泥土夯实。城墙上有宽阔的跑马道,还设有便于防身的垛口。从前,城墙外还有护城河,如今已经见不到了。
城内有一条由东门直贯西门的主街,以及一条沿城墙的环城路。有趣的是,城内只有丁字路口,没有十字路口。这样的设计,应该也是出于城防的考虑。如果有敌人冲进城内,这样的街巷设计容易让敌人搞不清方向,也不利于多股敌人的会合,方便守军将敌人各个击破。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uf1wssPHn7lHgWpeMrtyFW6rNwGdlmdU9L7pkVymTWPabDcdOKVCoA/0?
隆里古镇内有很多深宅大院,都是典型的江南天井院的风格。大院形同堡垒,具有墙高、窗少、门小的特点,表现出宋明理学长期影响下形成的保守、内敛的文化特征。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20IdjoWStIn9GbzPe0qaSJbbodLBfCq8uTFBGap5V5lAku7jWhDAlQ/0?
在贵州这样的多事之地,天井院还具备了军事防御的功能。万一敌人攻破了城墙和城门,仍然要望院墙而兴叹。这些大宅院往往墙高六七米,墙面平整,可比只有三米多高的城墙难攻多了。
八字门、雕花窗,檐下的宫灯不知已悬挂了多久,门前的石蹬早已无马可上,只有裸着上身的老汉闲坐。宗祠相比宅院更是富丽堂皇。宗祠大门的形制象牌坊一样高大气派,各种檐角、雕饰、彩绘和对联都做得相当华丽。镇内仅王姓就有三个宗祠。虽说如今的隆里古镇以王姓居多,但如此多的宗祠还是够奢侈。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5m1xEoDMrwqZiaCian08RypS8nk5Er5LKth43jmvlWPiarhr69RzQMQicw/0?
与其它朝代相比,明朝以闭关锁国著称。明朝在与东北的满族和北方的蒙古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明朝疆域东北至山海关、西北至嘉峪关、北边至万里长城。城墙关卡之外的大片土地,强汉盛唐打下来的白山黑水、蒙古高原和西域,均被放弃。
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明朝在中国西南方向的疆域开拓。明朝虽弱,也知道要挑软柿子捏。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Mtvia4IJboBKYCic903S0rc8PghgcHYVpJCNLbNGqrcxYfrsXsMv5XAg/0?
战事既平,朱元璋虑及云南地处边陲,贵州又是土司势力长期占据之地,若无重兵屯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故把战略重点转向贵州,命征南大军沿云南到湖广的驿道择良地屯守。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GVBHWGD2K7hIicmcqyVeJCicVpeBdl9Y8Uf3HI3b8n4hovfZlIrdlb8Q/0?
贵州当地留下了许多带有征服意味的地名,县市一级的就有安顺、镇远、镇宁、普定、普安、威宁、长顺,等等。这些地名都是贵州血汗开拓史的浓缩与象征。
隆里,就是一个中央王朝开疆拓土留下的一个脚印。镇内不难找到一些显示当年民风之慓悍的痕迹。如某户人家门口遗留的一副巨大石锁,没有一副好体魄休想舞弄得了。在生态博物馆内也保存有火炮等兵器,一把生锈的青龙偃月刀引来一些游客跃跃欲一试举。即便是在战火中诞生和成长,隆里古镇却不乏文绉绉的古风。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7tdEnv87icvGLfG0Mniaa8ts45P8j03YKc3nM3MpiaT9qzxibsLK0p0BIw/0?
龙标书院现存建筑为清朝雍正年间重建。该书院旧时为黎平府的八大书院之首。隆里在明清时代考中了两个进士,同期全贵州省也只有二十二个进士。其余举人、明经、贡生近百。对于一个地处偏远的小镇来说,殊不容易。可见当年此地文风之盛。
隆里的晨曦在安宁中不乏忙碌。镇中心的一条板车摆着几扇猪肉,一个屠夫正在挥刀斩骨。南门大街边上,几张圆桌一字排开,许多人正在聚餐,估计是邻里乡亲为进行今天的修缮工程而先吃饱肚子。一个老农赶着一匹马匆匆出城而去。一黑一黄两条小狗在戏台前的空地上追逐嘻闹。青石井口上吃力打水溅了一脚的老妇。也许,这才是真正的隆里,数百年来在平淡的生活中坚守着传统汉族生活方式与文化习俗的隆里。(完)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5EEgHJTwfics1VAkgo0bvbWiaGzjLcfoE9iaCT0ticFEToficUVzlMKwYmNMCTxvM8Fj1QAaqqOgibGebErzsIHuJwicg/640?wx_fmt=png
节选自“余盛在路上”《隆里古镇:一个王朝扩张留下的脚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