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沧桑话黎平
A作为祖祖辈辈生活在黎平的人,时常听老人们讲关于黎平府的传说故事。久而久之,耳熟能详,也能讲给大家听了。就说黎平吧,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黎平,侗语音译。元至元中,于里坪寨置上里坪长官司(“里”原是侗族人民祭祀的处所);至治二年(1322年),里坪寨更名为黎平寨,上里坪长官司改为上黎平长官司,隶属思州(驻今岑巩)安抚司,黎平始得名。老人说,黎平府在600年前就建立了。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置黎平府于黎平寨之官团,隶属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辖潭溪、八舟、古州、曹滴(后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西山阳洞(后废)7个蛮夷长官司;宣德九年(1434年),省新化府入黎平府,府辖区扩大,为有效管理新辖湖耳、欧阳、新化、龙(隆)里、亮寨、中林验洞、赤溪湳洞7个蛮夷长官司,府驻地东移,由黎平寨官团迁入五开卫城(五垴寨),始府卫同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黎平府辖古州厅、下江厅、永从县、开泰县和锦屏县丞(属开泰县)。民国二年(1913年)底,废黎平府置黎平县;二十四年(1935年)于黎平置第十行政督察区,次年废。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黎平,1950年2月,成立黎平县人民政府。黎平还有一个名字叫五开。五开,即侗语“我快”之音译。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置五开洞,隶属靖州。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兰洞侗族农民首领吴勉率众起义,朝廷以信国公汤和为征蛮将军,率周骥等随楚王朱桢讨平之,始于潭溪之五垴寨置五开卫(卫驻地于双井南侧、胡家坪坡脚),先后设置平茶所、铜鼓所、黎平所、中潮所、新化所、隆里所(以上6所为守御千户所)、前所、后所、左所、右所、中所、长春所(后废所设堡,划入中潮所)、武阳所(后武阳改为中中所,先移入卫城,再移至播阳,改称播阳所,原武阳所地改设天甫屯,)、平和所(后平和所改为中左所,移入卫城,原平和所地改设龙安屯)、仁怀所(后仁怀所改为中右所,先移入卫城,再移至洪州,改称洪州所,原仁怀所地改设阳朝屯)(以上9所为千户所),平屯所、新屯所(以上2所为百户所)等17所,黄团驿、铜鼓驿、铁炉驿、江团驿、三里驿、西楼驿、石家驿、永平驿等8驿及258个屯,属湖广都司。清雍正三年(1725年),五开卫改属贵州,五年(1727年)废五开卫,改置开泰县。开泰县设在黎平府所在地。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五开卫置开泰县(县衙驻地于董家塘东侧坡垴上,现为职工宿舍)。开泰之名缘于古汉语“三阳开泰”。民国二年(1913年),废开泰县置黎平县,开泰县治移驻铜鼓,翌年更名为锦屏县。黎平县城是一座山城,因此又有一个名字叫五垴寨。五垴寨(亦名五开洞),为黎平县城的原地名。因居民聚居于五个山垴上,因此得名,亦称五龙山。据口碑资料,一说:五垴寨五个山垴是:城北玉皇垴(玉皇阁)、城南钟家垴(钟家湾)、城中荷花垴(荷花塘)、城西向家垴(向家坡)和城东富爷垴;二说:五垴为:一垴(气象站)、二垴(城关一小)、三垴(县政府驻地)、四垴(贡院坡、新建鼓楼之地)、五垴(药材公司后背坡垴);三说:五垴是:府署垴(县政府驻地)、文庙垴(城关一小)、前所岭(马家岭)、富爷垴和开泰岭(董家塘东侧坡垴)。五垴寨历为五开卫、黎平府、开泰县、黎平县、德凤区、德凤公社和德凤镇驻地,是黎平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黎平县人民政府驻地名字叫德凤,这是怎么来的呢?民国18年(1929年)调整区划,县城东北一带住户以凤形山命名,设为双凤镇;县城西南一带住户以成德桥命名,设为成德镇。民国33年(1944年)两镇合并,各取1字得名德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2月,设为德凤镇,下辖拥政村(驻东门街)、胜利村(驻西门街)、爱民村(驻荷花塘)、民主村(驻平街头);同年,设立第一区;1955年改称德凤区;1958年,改设为卫星(德凤)人民公社;1963年,复称德凤区,下辖德凤公社;1984年,撤销德凤公社,改为德凤镇;1992年,建镇并乡撤区,以黎明乡、地西乡并入德凤镇。镇驻地人口约7万(含流动人口)。B黎平县城的大街小巷林林总总,名字也是千姿百态,都有着黎平的地方特色和她的传说故事:平街,位于黎平县城西南部,因街道平直而得名。平街,东起新东门,西止于西门屯,与五开路交汇,全程1公里。上半段原为小街,原建有三义宫(商业局宿舍)、五侯祠(盐业公司宿舍)、张飞馆、朱公祠(教育局)、二郎庙(三中神鱼井路口宿舍)和3道石牌坊,称一牌路、二牌路、三牌路,下半街两旁为田陇、鱼塘,沿途在清代设有得胜厢、三牌楼厢、中央水并厢,还建有董公祠(武装部)、梅家鼓楼(县妇幼保健院)、赵氏宗祠(原赵家湾)、朱家大屋(县林业局宿舍)等。民国34年(1945年),辟中湘门(即新东门)。新中国成立后,锦(屏)、榕(江)公路修至黎平,拆毁城东一段城墙。1956年拆毁三座牌坊,将平街拓宽改建为公路泥石路面。1979年后,街道整修为混凝土路面,4车道,人行道铺青石板,街两旁为花园式绿化,集贸门面相连,霓虹灯光亮耀眼,现为黎平县城最具魅力的繁华商业区。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蔬菜村、成德社区、兰花园社区和南泉社区所辖。街头为第三中学,街中建有休闲广场。西门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原府城在此设有西城门,因此得名。东连福寿街,西接五开路,双车道,混凝土路面。清代设有正西厢,西门城墙有镜光石,透明如镜,鉴人毛发,传闻逼视之,已故先人亲友,历历在目。街道北侧坡垴原建有城隍庙,民国时期,黎平县警察局曾设于此。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城隍庙毁改建药材公司。1971年西门街改为幸福路,1980年恢复为西门街。徐家湾,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因住地居民多为徐姓,巷道内多水塘,道路湾曲,因此得名。原徐氏宗祠建于此。南连福寿街,西接五开路。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通行小汽车。巷道口建有电影院。易家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住户多易姓,因此得名。东接福寿街,西连五开路。1971年易名为人民路,1980年复称易家街。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贡院社区所辖。福寿街,原名复述街,位于黎平县城西部。因街道原建有复述堂(印刷),因此得名。后以吉祥之意更名为福寿街。举人彭汝畴家住址。南接平街,西连西门街,双车道,混凝土路面。隶属德凤镇,为成德社区所辖。黎平县城关二小、县电影院位于街道西侧。原复述街一段今因修建城中休闲广场,街道无存。西门屯,位于黎平县城西门外,明代为屯兵之地,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蔬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有何腾蛟墓庐,民国十六年(1927年)湘西陆军上校周曰痒游何公墓时,于河对岸石崖题“浩气长存”摩崖,系郡人李春华手迹。有五开路过境。西门冲,位于黎平县城西门外之山谷中,因此得名。村民沿公路两侧而居,多为外乡迁入住户,呈点状聚落。昔于谷口处西门江上架设有一座桥梁,名诚德桥,由梅友月捐资修建,是黎平城出至西部地区的唯一通道。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成德社区所辖。苗书院,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清末至民国初年,由公私合办苗书院,亦称黎平第二高等小学,招收农村苗、侗、汉等民族农民子弟入学就读,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蔬菜村和兰花园社区所辖。兰花园,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原先两侧坡地多长兰花,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兰花园社区所辖。通行汽车。钟家湾,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南门内侧。为钟姓居民住地,因此得名。隶属德凤镇,为南泉社区和民胜村所辖。三眼塘,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南门内侧。这里原有3眼水塘,蓄水养鱼,因此得名。原南门书院,也称黎阳书院,设在其境内。隶属德凤镇,为民胜村和南泉社区所辖。通行汽车。鼓楼坡,位于黎平县城区南部,坡顶原建有鼓楼1座,因此得名。文革时期鼓楼被拆毁,遗址尚存。清代设有南隅厢。西南部昔时建有关帝庙,现为文广局办公地,东面原建有钟阁楼,亦称花炮楼。1971年改为南大路,1980年恢复为鼓楼坡。有石级步行道通往县城南门和南泉山。左所坡,位于黎平县城区东部的坡垴上。原五开卫设前、后、左、右、中5所屏障卫城,在此地设置左所,因此得名。南接平街,东连董家塘(含王家湾)。左所坡西面,原建有唐氏宗祠,现为职工宿舍。东门坡头,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东部,东起于东城门口,西接东门街,因位于东门坡头,因此得名。昔于坡垴上建有一座鼓楼,早年毁。清代设有清平厢,明清两朝及民国时期,设有东门集贸市场,现为居民街区。荷花塘,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中部。原为府学宫泮池,左设礼门,右设仪路,塘中原建有休闲小亭,塘里种植荷花,因此得名。清光绪年间,设有振文义学;民国时期,黎平县长林盛元督令刑徒开挖学宫坡土,填平荷塘,辟为街道,设立市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集贸市场移往别处,现设为广场。1934年12月,红军长征经过黎平,在此召开群众大会,将没收土豪劣绅的浮财分给贫苦农民。南接平街,东连二郎坡。县城关一小(府学宫、孔庙)在其街段境内。
二郎坡,片名翘街,位于黎平县城中部。这里(药店后面,一小下坎)原建有大郎庙和二郎庙,纪念李冰父子,因此得名。南连荷花塘,东接东门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位于二郎坡52号。对面为黎平会议纪念馆和两湖会馆。街道为石板路面,步行街区。民居为明、清时期四合院古建筑,户门吊挂古式彩灯。昔建有周、胡、宋氏三座祠堂。东门街,片名翘街,因位于黎平县城东部,因此得名。清代设有东隅厢、庆远厢。明、清和民国时期,曾设“长安市”集贸市场,无日不之,俗称“百日场”,原是黎平城最繁华街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为中共黎平县委会驻地。南连二郎坡,东接东门坡头,街道两旁民宅多为明、清时期所建,古朴典雅。街道为石板路面,步行街区。户门吊挂古式彩灯。翘街,俗称扁担街,位于黎平县城东部,含荷花塘、二郎坡、东门街、东门坡头4个街段,因街道中间低,两头高,形似金银翘宝和农家扁担,因此得名。街道两旁房屋多为明、清古代建筑,砖木结构,雕梁画栋,俗称窨子屋。每栋房子之间砌有封火墙隔绝,以防火灾。现已开发为旅游区。贡院坡,位于黎平县城中部。清雍正时期,黎平府于此坡垴设置考棚(即贡院,亦称试院),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因此得名。南接平街,北连开泰路。坡垴上原建有中山纪念堂和关帝庙,因年久失修垮塌。该处原称伯巷子,设有武官考场和箭道。2009年扩建为休闲广场,立有高层侗乡鼓楼,为居民休闲娱乐场所。 C黎平县城里的古井,就是黎平府留下的眼睛,含情脉脉,分外迷人。在黎平古城的63条街巷中,都有不同形状的泉井,据考有名的泉井就有72口。 黎平建府至今已有600年的历史,不乏可圈可点的英雄豪杰,名人雅仕,明黎平置府后即设立府学,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黎平府学出贡生116名,明中叶后府学持续发展,书院兴起,人才辈出,至清末黎平府有文举人184人,武举人52人,文进士22人,武进士8人,贡生若干,先后涌现了龙起雷、梅友月、何腾蛟、朱万年、胡长新等影响颇大的历史人物,民族民间文化人才也层出不穷,著名的有吴文彩等,大量诗文行世,不少收录于《黔诗纪略》而传世。这与泉井的滋润密不可分,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黎平人,留下了很多有价值的文献记载和传奇故事,形成了独特而浓厚的井文化。为黎平县城人民的生息繁衍增添了无穷的生机与灵气,其中,最久负盛名的当属神鱼井。据说明代何腾蛟家就在城南神鱼井旁,传说他出生之日有双鲤飞入,说是井里神鱼的化生,其父何东风给他取名为腾蛟,该井也因此得名,何腾蛟于天启元年科考中举,历任河南南阳知县、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抚等,豫、楚、川、黔、粤等省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等职。在清兵入关占据大半河山的危难时刻,他联合李自成余部,抵御清军,一度收复湖南大部。后终因寡不敌众,兵败被擒。他面对清军威逼利诱,大义凛然:“头可断,心可剖,志不可夺”,绝食就义于湘潭流水大埠桥边,时年仅57岁。展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堪称万世不朽之楷模。为此,南明永历帝为其亲举祭奠。追封其为“中湘王”,谥“文烈”。就是作为敌对方的清廷,也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赠谥“忠诚”,并敕建礼祠与坟墓。嘉庆庚午年(1810年),黎平知府沈乐善题“黔南正气”四字,刻石嵌于黎平城三排路石牌楼上,以昭宏远,郡人皆以何腾鲛乃黎人为荣,世代景仰。有一楹联“大埠挢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黄土壮山河”充分表达了古城人民对何公的敬意。黎平县城北门坡脚磨刀湾的鉴泉井,同治癸亥年(1863年)十月,黎平进士胡长新邀约朋友聚会磨刀湾品泉论茗,并在井壁刻写“鉴泉”与铭文,因此得名“鉴泉”井。由于城市建设加快,人们对古井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保护,许多古井遭到损坏。经实地勘查,目前尚存的古泉井已不足30口。而今幸存的古泉井,既是古城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当今开发古城旅游的重要资源,她不仅给古城人民带来清凉透澈的甘泉,也给古城人民留下十分珍贵的记忆和美好的精神寄托。保护好这些古泉井,就成了当今古城人民的历史责任。D南泉山是我从小到老一直经常去的地方。南泉山位于黎平县城南1.5公里处,地处山谷地带,南泉山上叠峰丛林,古木参天,薄雾轻凝,花馨四溢,上有什锦山,下有凤形山,山前为黎平古城,南泉山对面有千秋塝、西门坡映衬,两边群山连绵起伏,气势雄伟,风景十分迷人。南泉山是黎平第一名山,南泉山主峰高853米,南泉山小径通幽,逶迤而上,共有九弯十八拐,原为毛石铺墁,现为青石板,山上叠峰丛林,遮天蔽日,薄雾轻凝,花馨四溢,从古至今游人络绎不绝,名扬湘、黔、桂数省,是黎郡“十大景观”之一,古时是黎平十景之一,明洪武初年建三寺于山,依山取势,层层而上,一层“大佛殿”、第二层“灵宫殿”、第三层“宝顶庵”。旋毁于兵,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嘉庆元年(1796年)重修,南泉山寺是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既有明代的端庄持重,也不失清代的玲珑秀丽。大佛殿左侧山腰有一泉出,夏冽如冰,混混乎不竭,酷暑饮之极清凉,而冬饮之温,故名“南泉山”。据说喝此水能消灾驱邪,带来吉祥。其中第二寺名“灵宫殿”,设天香阁,天香阁旧名天香书院,明末佑侍郎、湖广总督何腾蛟少年时曾就读于此,传说他一心攻读,从不下山,五月端午家人送粽巴给他吃,旁边摆了一碟糖,他边吃边看书,竟把粽巴蘸入墨砚之中,弄得满嘴墨汁而不知苦,为此留下千古佳话。后来知府张瑛以“一人读书非书院”易今名,历代文人学士思慕前贤,到此瞻仰胜迹者日不乏人,四壁题诗几无空隙。另有南泉亭为清光绪三年(1877年)知府袁开第创建,十七年(1891年)知府俞渭、知县赵一鹤筹款重修,山腰的点蛟亭是1986年群众集资增建的,是为纪念少年何腾蛟点蟒而建,据传何腾蛟在天香阁读书时,中秋节回家过节,次日后返山经此时,一条大蟒横在此路旁,何腾蛟正欲举足跨越,那大蟒忽鞠身向上形成一拱,意为要何腾蛟从其腹下过,以侮辱何腾蛟,何腾蛟傲然说 :吾何其人也,岂能从汝腹下过?汝成龙上天,变蛇钻草,赶快为吾让道!说也奇怪,那大蟒闻声遂将身子一缩往路边草丛钻去,何腾蛟回到天香阁,琅琅的读书声飘出天香阁,在树林回荡,忽然窗外树枝摇动,随着“沙沙”响声,一股蛇臊传来,蛇头伸进窗内,信子在他面前缭绕,何腾蛟知是大蟒不服又来挑衅,他顺手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向蛇头甩去,口吐一诗:“一点一千年,十点万万年,永世不翻身,长年土内眠。”说也奇怪,那大蟒被点后,从窗棂上梭了出去,不知去向,此后南泉山蛇影无踪无迹,再也没有蛇或蟒出来祸害人间。后人敬佩何腾蛟少年时期就有此惊人的胆量,便在此建了这座“点蛟亭,”以示纪念,亦可供游人遐想和小憩。1958年“大跃进”灵宫殿被拆;1962年黎平县人民政府倡捐在大佛殿右侧建“四楹禅房”;1966年“文革”灵宫殿被全部拆毁,寺内佛像、匾额、楹联等被毁坏,大佛殿幸免于难。大佛殿山门为砖砌,呈八字形,门上行书匾额“雅若袛园”,门侧有阴刻楷书对联一副,左:马足车尘 世路不知何处尽;右:山花涧月 褝心应自此中生。山门前有六级垂带踏垛,门左右各安石狮一尊,大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像,待以阿难、迦叶、四大天王及十八罗汉等。大佛殿坐南朝北,由厢房、观音殿、韦陀殿及禅楼组成两个四合院,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832平方米。大佛殿面阔五间,通面阔18.2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6.25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空斗墙维护。西山墙上嵌有明、清两代禁砍山林碑石刻各一方。历代游客对南泉山颇为景仰,留下许多诗文,清代贵州学者郑珍写有《游南泉山》诗,其上篇云:“黎平罕游观,南泉据其胜。万古不受赭,穷荒纵灵孕,松杉皆百围,兀立高且正。仰梢摩空冥,府邸绝究竟。石气一何厚,翘楚尚余劲。到来始知深,历久愈觉静。……”张文谟南泉山诗咏:“郊原选胜向南行,赢得山光雨后晴。鸟带湿云飞忽破,蝉因霁雾响逾清。三庵缥缈仙缘近,万木虬盘古气横。步到流泉浓荫里,灵机一片陡然生。”明万历九年(1581年),黎靖参将邓子龙游南泉山,在天香阁书院观感提联:“远观不觉天机密;实践方知地步高。”《黎平府志》载:…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曲盘空,石龙吐水,双井露雾,桂苑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反照。今日南泉山,几经修葺,面容一新,已成为侗乡旅游胜地。E两湖会馆见证着黎平古城的昔日繁华传说着与我有关的故事。两湖会馆位于黎平县德凤镇二郎坡51号,右面坡头为孔庙,左面坡头不远处为东城门。城内大井、双井离会馆百米左右。会馆斜对面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平会议会址。两湖会馆始建于清嘉庆二年,是一座清代中叶古建筑群,黎平早在唐朝时属龙标县,宋置羁縻古州元(1264年——1274年)置潭溪等处军民长官司,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改为上黎平长官司,属思州安抚司。明洪武十八年(1357年),设五开卫隶属湖广以来,流徙此地人员逐年增多,与楚地交往日渐密切。清雍正五年(1727年)将五开卫隶属贵州后,致使“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楚人,“辄思促膝谈心话旧”之念, 于清乾隆年间“剧金集地”在嘉庆二年创修了两湖会馆。两湖会馆原有的主体建筑为戏楼、禹王宫、佛殿,两侧有烽火墙将其连为一体,还有庑厅、三楹阁楼,洞庭宫、水上曲廊,六角亭、北楼等,两湖会馆总占地面积3276.68平方米,建筑面积850,13平方米,由于历史原因,1930年这里就开办过民生工厂,从民国35年(1946年)至今,先后有民众教育馆、卫生所、看守所、区政府、法院等设于两湖会馆内,戏楼、佛殿、六角亭等建筑相继被毁,同时也在会馆内新修了一些建筑物。黎平两湖会馆得以保存下来,这其中还有一段与我有关的故事:1986年3月3日,法院在拆除禹王宫准备新修审判庭的工程中,一工人在拆除禹王宫望板时忽然发现望板下闪闪发光,他以为是金子之类的“宝物”,于是他悄悄拉起另一工人去茅厕商议取“宝”,他们的“预谋”恰巧被当时正蹲在茅厕里的我听到,当时我担任县文化局长,于是我默不作声,等工人出茅厕后,我立即起身到现场去制止,但是工人们不认识我,根本不听,我立即赶到县委把情况汇报给当时的黎平县县委书记杨超,杨书记很重视此事,当时就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到现场查看,发现珍藏于楼上及望板下悬挂的这43件匾额、楹联,原来闪闪发光的是匾额上烙金字在缝隙里的阳光下的反射。这些珍贵的匾额和楹联引起了黎平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劝阻了法院的这一拆卸工程,当天立即下文把两湖会馆列为黎平县文物保护单位,并立即将原两湖会馆所辖范围移交给黎平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保护性维修管理。两湖会馆原有两道门楼,第一道临街,面墙嵌“两湖会馆”石匾。24米甬道后是第二道门楼,左后有影壁屏风墙一堵,上书有丈许见方的巨大“福”字,字的四角各描一只蝙蝠展翅飞翔,屏风墙后二十级石阶上立戏楼,戏楼下敞,中为戏台,两侧为更妆室,戏楼为硬山顶,三间、前立高墙,开门三道,门前还有青石雕刻的防卫栏杆,戏楼后是230余平方米的大天井,地面用鹅卵石海曼,天井两侧有圆拱门,左通菜地,右通水塘,门内侧,各有桂花树一株,金桂银桂分立于五级长石阶前。从天井上完五级石阶, 便是禹王宫,禹王宫坐南朝北,面阔三间,通面阔14米,通进深13.12米,穿斗式硬山青瓦顶。空斗墙围护。为三间十一檩双步廊式建筑,禹王宫是祭祀大禹的宫殿,里面完整地保存清嘉庆14年(1809年)至民国七年(1919年)间的各级官员及两湖部分文人题立的匾额,楹联,其字体各具特色却都苍劲雄浑,洒脱自如,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珍品。禹王宫内最有影响的当数悬挂在宫内左次间望板下的“绩著平成”和悬挂于禹王宫正中央卷板下的“诞敷文德”匾,“绩著平成”为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书,白底黑字,匾长3.9米,宽1.3米,其字大气雄阔,丰肥润硬,遒劲峻拔,何绍基(1799年——1873年)清,湖南道州人(今湖南通县),字子贞,号蝯叟,道光进士,书法为世人所宝,题匾为咸丰元年(1851年)时何绍基任翰林院纂修,国史馆纂修,甲辰恩科贵州大主考职,“绩著平成”,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即绩业皇大也。匾意以赞颂大禹治水的功绩来歌颂在平世之秋三楚弟子艰辛创业修建两湖会馆的功绩。“诞敷文德”匾长4.2米,宽1.35米,字高0.9米,宽0.6米,是众多匾额中最突出者,黑底黄字,勒边上金箔,字体行书,结构谨严,虚实得当,具有稳重敦厚,谦和大度,坚毅沉着的特色。“诞敷文德”为石成藻书(生卒年代不详),湖南湘潭人,清嘉庆戊辰中举,后中探花。嘉庆14年(1809年)己巳题匾,“诞敷文德”语出《大禹谟》:帝乃诞敷文德即大布文德艺赞颂大禹功绩,此引申歌颂当时政治清明及两湖弟子以大禹精神建成两湖会馆的功德。禹王宫内的匾额楹联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会馆文化的实物依据,黎平两湖会馆是贵州境内林林种种的会馆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匾额楹联等书法艺术为这座古建筑群增添了光彩,其中何绍基题书的“绩著平成”和石成藻题书的“诞敷文德”由于具有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1992年进入了《中华名匾大全》一书。禹王宫后原是佛殿(已毁),佛殿规模比禹王宫稍小,门楣上悬“南天觉果”的特大字匾额。无量寿佛居明间,观音普贤侍之。右次间供奉孔圣神牌,左次间祭祀鲁班神像,像前有其徒张良像。烽火墙后侧的水塘,面积约641平方米,内种莲藕,塘中有一六角凉亭,塘东侧建房一栋,北有水上回廊,通宽13.75米,进深7.7米的三楹阁楼,面阔三间,通面阔12.43米,进深两间,通进深6.67米,一层半穿斗式悬山青瓦顶。阁楼为吊脚楼,阁楼拾级而上为居室庑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2.43米,进深两间,通进深6.68米,门户广开,闬闳大启,是会友聚集之所,庑厅内有小天井,边有享堂三楹,面阔三间,通面阔9.95米,进深两间,通进深7.06米,一层半穿斗式悬山青瓦顶。斜格窗上部嵌“盂兰会匾”,明间设龛供奉别境之灵长生牌位,右次间为洞庭宫,左次间龛上塑二马,一马背负神像,神像为谁,说法各有不同,可惜已经毁掉。作为贵州省屈指可数的蕴涵历史文化底蕴的黎平两湖会馆,当年雕薨焕彩,画栋生云,绚丽多姿,每当佳节吉庆或聚会日,香火祭祀,演戏会友,热闹非凡。199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将两湖会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设立了文物保护标志牌;2008年旅游国债资金修复了第二道门楼、水上曲廊、六角亭、北楼等,并维修了三楹阁楼、庑厅、清理了荷花塘、拆除了在戏楼遗址上的法院办公楼,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