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微信新闻】] 黔东南州网媒记者走访脱贫攻坚前线,他们的镜头和文字记录下了这里的每一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脱贫,我们有信心”,这是记者12月5日至8日,在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决胜脱贫攻坚最前线网络媒体走基层采访活动中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本次活动由州委宣传部主办,州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承办。采访团一行实地走访榕江县、从江县、黎平县脱贫攻坚最前线,用镜头、文字记录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关键时期的决胜动作。

有产业,发展有底气
12月5日上午/榕江县秋季攻势蔬菜种植示范基地/
榕江县农业局副局长陈凯波:“我们榕江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十分利于蔬菜生产。”

据陈凯波介绍,该基地由贵州三鑫天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今年建立,将基地周边的土地资源整合,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将先进的新品种、种植技术等带给广大群众,带领农民致富,实现企业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的三赢局面。
今年的秋季攻势与周边乡镇发展订单蔬菜1145亩,预计年产量达400万公斤,总产值约620万元,目前种植有“大白菜”、“红叶莴笋”、“西蓝花”三个品种。“目前已经收到了5万吨的订单。”谈起蔬菜的销路,陈凯波表示不用发愁,搭上厦蓉高速、贵广高铁的便利,主要销往珠三角及港澳市场。

通过公司领引,现在当地老百姓种植蔬菜由原来的亩产值2000元提高到了5000元以上。同时解决200余人易地移民搬迁贫困户人口就业问题。
旁边的红叶莴笋菜地里,十几名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从与正提着水桶给蔬菜浇水的村民杨正辉攀谈得知,杨正辉是基地附近易地扶贫搬迁点富民小区的住户,从栽麻乡搬来后,为了照顾家里老小,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本来就是农民,这活干起来上手快,现在每天有100元的工资收入呢。”杨正辉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道。
/榕江的定威乡摆头村小香鸡产业园/
随行的记者发出感叹: “我头一次听到这么多鸡一起叫”

定威乡人社中心主任杨尽乾:“小香鸡肉质细嫩爽滑,营养丰富,成年公鸡均重1190克,符合现代家庭‘小而精’的饮食需求。”

负责鸡场管理的石鸿基 : “养殖场占地面积800亩,现建有圈舍100个,小香鸡14000羽。该示范养殖场由定威乡摆头村便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运营。”

该项目共覆盖贫困户56户,养殖基地按年养殖小香鸡两批,每批饲养5万只计算,年可饲养商品鸡10万羽、出栏商品鸡9万只,按山农公司保护价18.5元/斤回收,预计年可获利50万元以上。项目实现利润后,合作社按“1117”模式进行利润分红。贫困户通过在养殖场养鸡实现增收,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12月6日上午/从江县宰近村香猪养殖示范小区/
走进养殖户蒙利英家的猪舍,其中一个隔间里,五六头小香猪正在“嬉闹”,据蒙利英介绍,今年她家共养殖20头,“起初猪舍是政府帮忙修的,还送了十几只小猪仔,一年下来也有4万元收入了。一年养10多头,最低能有三五万的收入,村里今年靠养殖香猪已经脱贫10多户了。”宰近村村主任潘金刚说。
宰便镇自1998年开始探索香猪养殖发展之路,并把香猪养殖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来抓,从2010年实施“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产业扶贫,截止目前,宰便镇共有香猪养殖户2281户,其中5头以下2081户。到2020年,全镇年出栏香猪商品猪目标将达8万头以上,产值4000万元以上,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0元以上。


12月7日下午/黎平县肇兴皮林村黑木耳种植示范基地/
据了解,示范基地是在村党支部的积极运作下建立起来的,村党支部引进黎平县土包子无公害蔬菜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菌种提供和产品回收,并动员吴华春等3户大户牵头,组织11户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流转土地30余亩,种植黑木耳30万棒。

基地已于2017年11月25日开始采摘,至今收获鲜木耳500余公斤,市场价每公斤10元,收入5000余元。
作为致富带头人的吴华春,在地里给我们算起了一笔账:菌种供应每棒成本2.5元,每棒菌棒种植大约需人工费1元,总成本为3.5元,每棒产出效益6元,纯利润大约2.5元/棒,基地毛收入180万元,扣除成本,年纯收入可达75万元。基地的建成有效带动贫困户23户76人通过务工实现增收,户均增收1520元。

  “只要愿意发展黑木耳产业的,我愿意无偿通过传授种植技术和讲授管理办法。”下一步,吴华春希望能够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有客来,发展有盼头
12月6日下午/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
加车村主干道沿行,街道两边民宿、餐馆随处可见,“旅游+扶贫”模式初具规模。

加车村形成规模的酒店之一万隆庄。万隆庄负责人王小楼也曾是贫困户中的一员,曾随众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一个月只有2000元的收入,后来回乡发展。2016年,随着越来越多游客的到来,开始依靠无抵押信用贷款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开了这间客栈。

“平时政府也给我们提供一些培训机会,能提高我们的服务质量。每年旅游旺季,一天能接待20多个人,一年下来,能有20多万元的净收入。”王小楼说,目前共带动了10户脱贫。对于未来的发展,王小楼信心满满,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脱贫。
目前,加榜乡梯田景区内有高、中档酒店和农家乐36家,参与项目农户达到5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户,新扶持发展农家乐9户,累计带动贫困户480余户。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广州、贵阳等地更多游客涌入,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五·一”、“十·一”小长假及日常到景区旅游、摄影、观光的外来游客达2.5万人次,酒店和农家乐住宿餐饮经营性收入达2100余万元,实现利润约1100万元,户均收入达2.09万元。

12月7日下午/从江县洛香镇四联村/
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巷道、几座连排的风雨桥、花坛里三角梅开得正艳,俨然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据四联村村支书陆建雍介绍,近年来四联村抢抓大健康示范园区和洛贯产业园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服务业,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农村,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以前没做乡村旅游,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如今发展乡村旅游,许多年轻人选择在家门口就业,开起了农家乐,目前有农家乐12家,全村全年能接待游客5万人次。”陆建雍谈起四联村乡村旅游目前取得的成就,笑容在脸上洋溢着。

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00元,是洛香镇最先达到同步小康标准的村寨之一。下一步,四联村将通过组建合作社的方式,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黎平肇兴镇肇兴侗寨/
见到了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陆勇妹,她也是侗族蓝靛靛染技艺传承人,正在指导几名绣娘刺绣。农闲阶段,寨里的绣娘来这里来帮忙做些刺绣,陆勇妹指着绣娘手里的正在绣的围巾说“看针脚的精细程度,一条能拿到20至40元的酬劳,每天固定做的话,每月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据陆勇妹介绍,黎平侗品源于2014年9月成立。先后为周边乡镇妇女培训了600人次,向参加培训贫困户收购刺绣产品,染品,织布织锦产品等达120万元,实施订单式扶贫,带动贫困妇女360余人。
“我们这里也大力推广靛染、刺绣等非遗文化体验产品,让广泛游客体验民族传统文化魅力。”陆勇妹介绍,目前开发了靛染教学体验、刺绣教学体验等产品, 2017年总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000余人,游客带走亲手制作出的产品7300余份。

近年来,肇兴镇立足独特富集的民族文化资源禀赋和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通过景区带动,拉动了4040人实现就业增收,其中贫困人口901人,年收入11587.52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2.868万元。

12月8日上午/黎平县中潮自然美草莓园基地/
“红颜草莓区,果肉较细,酸甜爽口”看到大棚口立着这么一块标牌

在草莓大棚间的过道上见到了草莓园主杨永红,据杨永红介绍,草莓园土地是以每亩800元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共100亩,目前30亩种植草莓,47个棚,有巧克力、香蕉等口味,预计今年产量5万斤,产值90万元。该基地由黎平自然美专业种植合作社牵头创建,现有社员13人,其中8户贫困户。按照“贫困户自筹资金2.4万元+扶贫资金”入户合作社。
“草莓成熟季节,陆续有游客来体验采摘,35元一斤,经常是供不应求的”杨永红说,基地现与临靠的七彩田园交相辉映,初步形成集旅游度假、亲子互动、休闲垂钓、自助采摘、农俗体验以及社员互利共嬴的生态观光农业采摘园。“接下来打算扩大规模,种植麒麟西瓜”杨永红做起了未来规划。

有工作,搬来稳得住
12月7日下午/从江县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据从江县委常委杨晓辉介绍,美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共使用该小区11栋528套26400平米廉租房用于安置易地扶贫搬迁对象250户1128人。截止目前,已经入住211户927人,搬迁对象主要来自下江、停洞、加榜、秀塘、加鸠、翠里、西山7个乡镇。

从下江镇搬过来的住户石玉文,享受到了易地扶贫政策的福利,“我们没花什么钱就可以搬到这里来住了,政府还送了衣柜等家具。”搬出来,稳得住,能就业。住户搬过来后,可到周边企业就近务工,月基本工资收入2000-5000元不等。此前石玉文在下江镇靠传统种植一年只有两三千的收入,搬过来后,连同其他几个住户一起在附近做起了装修活,“每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比以前在老家种地的收入多多了”石玉文说。
同样作为搬迁户的王小四,此时正在参加厨师培训,问及学习厨师技能的原因,他腼腆地笑着说“多一项技能,多一条发展的路子”。原来王小四从老家加榜乡带了60头香猪过来养殖,“老家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搬到这里后,香猪不愁销路了,也希望做好了,能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王小四解释道。

同时王小四还在安置点附近的创业园种植蔬菜,政府负责集中土地,住户只需自己劳作,目前王小四拥有30亩地种植辣椒等蔬菜。安置点附近还有配套设施,解决住户孩子上学的问题,正如王小四一样,他的孩子在安置点一公里附近的学校就读。

下一步,拟在安置点周边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微田园”项目,发展食用菌、特色蔬菜种植等产业,实现移民增收。同时加大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农户生产、企业回收加工销售模式,促进移民后续发展。

四天采访结束了,虽然时值寒冬,但是基层脱贫攻坚的火热氛围却在让这个冬天不再寒冷。黔东南脱贫攻坚事业让网络媒体记者深感,一线群众对脱贫的信心与决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凯里人论坛

    凯里人论坛

    板块简介:“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凯里人论坛”引领时尚凯里生活!欢迎您的关注凯里人论坛公众微信。
    我们的公众号:kailiren168

  • 今日主题: 1/全部主题: 22721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