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飞鸿艺术培训 于 2013-6-15 15:36 编辑
跆拳道
跆拳道是一门朝鲜半岛近身格斗术 ,以其腾空、旋踢脚法而闻名。跆拳道这个名称来源于韩语的“跆”(指用脚踢打),“拳”(指用拳击打),“道”(指格斗的艺术和一种原理)。跆拳道(英文:Taekwondo)是朝鲜半岛较普遍流行的一项传统武术(类似中国的武术),是一项以用脚踢、踹为主,用手击打为辅进行格斗的朝鲜民族的体育项目。它由套路(品势/特尔)、对抗、击破、特技等部分内容组成。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它通过竞技、套路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根据两大组织的不同文化形成了两大体系(WTF、ITF)的跆拳道分支,即为世界跆拳道联盟(WTF)和国际跆拳道联盟(ITF)这两大组织。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民间的组织。此外,奥运会中的跆拳道是WTF体系的跆拳道。跆(TAE),意为以脚踢、摔撞;拳(KWON),以拳头打击;道(DO),是一种艺术方法。跆拳道是一种利用拳和脚的艺术方法。它是以脚法为主的功夫,其脚法占70%。跆拳道的套路共有24套;另外还有兵器、擒拿、摔锁、对拆自卫术及10余种基本功夫等。
跆拳道是经过东亚文化发展的一项韩国武术,以东方心灵为土壤,承继长久传统, 以“始于礼,终于礼”的武道精神为基础。从字面含义可以看出,是种手脚并用的武术搏击,但在有些竞技比赛中,如奥运会,部分技术,特别是手技,出于保护运动选手、增强比赛观赏性等原因而被限制。具体要求即手的攻击动作只可使用正击拳(直拳),且只能攻击躯干部分被护具保护的位置。
跆拳道以腿为主,以手为辅,主要在于腿法的运用。跆拳道攻击方法中起主导地位的是腿法,腿法技术在整体运用中约占3/4,因为腿的长度和力量是人体最长最大的,其次才是手。腿的技法有很多种形式,可高可低、可近可远、可左可右、可直可屈、可转可旋,威胁力极大,是实用制敌的有效方法。
跆拳道精神:
礼义 跆拳道中的“礼义”是跆拳道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跆拳道练习虽然是以双方格斗的形式进行,但是不管它怎样激烈,由于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炼意志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因此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敬礼,即跆拳道运动始终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
廉耻 要学会分辨是非。如果做错了事,在良心上不管是对三岁孩童还是任何平凡之人都应自觉惭愧,无地自容
忍耐 忍即是德。有句古语里说忍一百遍能使家庭和睦,即能忍的人可得到幸福与繁荣。无论是持有高段的人还是技术完美无缺的人,想做成任何一件事,首先要设一目标,再以持久的忍耐力不断地向那一目标迈进,才能如愿以偿。
克己 不论道场内外,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假如在自由对打时,因某些失误,被下级或同僚打时,若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事故。而且,不谦虚不节制,没有分寸地生活,盲目羡慕他人,爱慕虚荣也将会失去作为武道人的资格。老子曰: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即自胜自强。
百折不屈 一个真正的跆拳道人是谦虚、正直的。若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不论对方是谁或其人数有多少都会丝毫不畏惧、不犹豫、果断的向前迈进。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明知是正义的也不敢大声高喊、不敢站出来的人,是没用的胆小鬼;向着既定目标,以百折不屈的精神,正直的倾注一切精力,就没有失败的人。
中国武术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中国汉族武术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用以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方法。两广人称为功夫,民国初期简称为国术(后为中央国术馆正式采用之名称);被视为中国汉文化之精粹,故又称国粹。由于历史发展和地域分布关系,衍生出不同武术门派。
中国武术主要内容包括搏击技巧、格斗手法、攻防策略和武器使用等技术。当中又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范畴。从实践中带来了有关体育、健身、和汉族武术独有之气功、及养生等重要功能。理论中带来了不少前人之经验和拳谱记录。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因此,它体现汉族对攻防技击及策略上的理解。加上经验上积累,以自立、自强、健体养生为目标的自我运作,套路运动有拳术、刀、枪、剑、棍等,练习套路时显示出身体动作之优美姿态。中国武术往往带有思想冶炼的文化特征、及对生命真理探索的人文哲学的特色、意义,对现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中国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逐渐积累了一些攻防经验。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
商周时期,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故认为武术可以以舞蹈形式演练。周代设“序”,“序”等学校中也把射御,习舞干列为教育内容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很重视格斗技术在战场中的运用。齐桓公举行春秋两季的“角试”来选拔天下英雄。在这时期,剑的制造及剑道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秦汉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汉代枪的应用达到颠峰,各种枪法开始出现。据传华佗首创“五禽戏”,是中国武术的滥觞。
人们都认为武术起源于战斗的需要,可是《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提出武术虽然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中国武术门派之多,在世界武术中也是非常少见的。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历史清楚,脉络有序,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300多个。郭希汾的《中国体育史》中提到门派众多是由于南北地理、气候、人的不同而造成的。北方人身材高大,北方气候严寒造成北派拳术气势雄劲,大开大合。南方多水,南方人身材矮小,拳术也比较细腻。谚语也有“南拳北腿”之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起源自北方的八卦掌就很少用腿攻击,而南方的咏春拳却有不少腿击技巧。中国武术的流派繁多,却没有统一的命名方法。有些按地区命名(如河南派心意拳);一些按山脉、河流(如武当派);有以宗师姓氏命名(如杨氏太极拳)……以往,这些流派会以主修内功、外功来粗略划分,成为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类。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正统承传及武馆传授方式停止了。只有部分门派的武术被编成健身及表演套路,在中小学校教授学生。改革开放后,一般按其内容分为套路和搏击格斗两个类别。 此外,设有国际武术联合会(英文:International Wushu Federation,缩写为IWUF)来推广武术,认为应该把武术当作竞技体育的一种,并组织国际“标准套路”比赛。因此该武术比赛被人批评为是表演“舞术”,毫无实用的技击性,只是花拳绣腿的体操而已。目前,国际武术联合会有114个会员国。因此中国官方从1980年代开始推出散打运动。
中国武术在技击格斗中的表现和其他地区的武术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武术是一种不同等条件的竞技,因此中国武术产生了诸如空手与持武器的对手格斗的空手入白刃;倒地时所使用的地趟拳,以及乘人不备时使用的暗器等等。甚至猴拳中还有抓土扬脸的法门也被吸收进来。
中国武术的实战格斗由于文学、电影的表现而被夸大。武术家之间的交手多使用推手的形式,点到为止。而真正的搏斗,并不像许多人理解的那样拳来腿往,打上半天,而大多只是几个回合就能分出胜负。比如咏春拳,通常6~8秒解决战斗。 中国武术能够练习到什么样的境界,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根据太极拳的说法,最高的境界可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也就是说,一片羽毛碰到他的身体,都能被他自然的弹出去。但是有什么人能够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呢? 中国武术的学习,目前在武馆或一些武术教学场所公开招收学徒。而传统武术的拜师学艺目前在民间却仍然保持了许多古代的传统,需要有人推荐,然后递帖子行拜师礼。虽然已经很少像以前那样“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但是仍然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期,让师傅了解这个徒弟是否可教;让徒弟了解师傅的功夫是否可学。
中国武术的修炼,各门各派都不相同。大体上都包括了基本功、套路、内功和外功。尤其是其中的内功和外功都被各派视为最重要的内容,素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不肯轻易示人,即使自己的徒弟也不见得倾囊相授。就内功而言,主要的中医理论基础是中医的经络学说。中医认为,“经络为脏腑之表,脏腑为经络之里”,修炼经络,会对脏腑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中国武术的内功主要练的是内气,而经络是内气运行的通道,内气在经络中按一定方式运行,会对经络本身、相应的脏器以及身体的整体产生调理、巩固、增强的作用。就外功而言,很多外功的修炼要借助药物作为辅助。辅助的作用主要分为辅助练习、疗伤、调理及增强身体相应部位和器官等几方面。药物的作用通常同时包括其中的多个方面。
中国武术的基本功各家各派大同小异。一般有站桩,例如站马步;各种锻炼肢体柔韧性的方法(和现代其他体育项目的锻炼方法差不多);一些基本招式和基本套路的练习。中国武术的基本功讲究的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手法有拳、掌、钩,“四击八法十二型”。
内功主要是:气功、内功和内劲
要是用呼吸、吐纳、运气方法,配合身体动作,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效果。内功的修炼效果:绝大部分普通百姓将气功修炼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方法。如果长期坚持并且练习得法,能使精神健旺,全身高度舒适,并能增强体质。如果作为技击的基本功长期练习,则可以大幅增加肌肉爆发力,并增强体力。一些主要流派,都有发出内气的功夫。
外功主要是:增强身体的筋、骨、肌肉的强度,以加强攻击、防守动作的威力。外功修炼的效果:外功的目的一是增加自身的抗击打能力,二是增加进攻的威力。由于武术作为技击实战的意义早已基本消失,只有很少数人在练习外功。公开的表演和武警训练的内容包括用砖头猛击头部,砖头破碎而头部无损伤等。更早时期的关于外功的公开表演有例如义和团时期的刀枪不入的表演。
中国武术,是中国社会重要的集体记忆之一,在各种文学、电影、戏剧中经常出现,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而无可取代的人文意义。另外,由于全球化关系,中国武术更经常出现于欧美电影、电视节目之中,被欧美社会看成中国文化的重要主角。近代中国人每当谈及中国武术,往往十分重视它当中的哲学精神。大部分喜爱中国武术的人,均重视“使用武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或称武德。经常有人引用“止戈为武”来解释中国武术的人文精神。根据《左传·宣公二年》所载:“夫文,止戈为武”,大意说中国的汉字“武”,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由此解译“武”的真正价值,并不是为了杀伤破坏,而是为了后来的和平云云。虽然“武”字的来源另有解释,比如有的人认为“止”通“趾”即“手”之意,用“趾”拿起“戈”进行斗争才是武之本意。但不少人都喜欢视“止戈为武”为解释中国武术精神的部分。
无论武术家、小说家、电影,均经常强调中国武术的价值:“功夫并不是用来打架,而是用作强身健体”。而当武术家切磋技艺时,应该“点到即止”,不应乱作杀伤。会武的人,“切忌心浮气躁”,必需“戒急用忍”,因为武术不应用作主动伤人,而只应“在必要时作自卫用途”。至于国家面对危难时,便“匹夫有责”,是会武术的人出手的时候。
我们可以总结中国武术对中国人的意义,在于:提倡和平。 保持身体健康。 不主动侵犯他人,但亦不容让他人侵犯。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广泛的适应性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进一步社会化。
飞鸿影视艺术培训基地
地址: 凯里市凯棉路52号(去往棉纺厂路口右边菜场往里走100米)
电话:0855--8063328 186855601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