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侗族历来以能歌善舞闻名遐迩。在凯里美丽的山水中,苗族和侗族人民将自己对祖先的崇敬、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逐,都用歌舞的形式尽情展现出来。在这里,既有质朴庄重的苗族古歌和侗族大歌,也有缠绵动听、悠扬风趣的各种情歌,有豪迈奔放、热情洋溢的芦笙舞,也有激越欢快、动感十足的木鼓舞,无不各具特色、韵味无穷。 凯里的村村寨寨都有自己的歌舞场地——芦笙场,歌舞就像美酒和美食一样,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在月光下的鼓楼,在寨门外的游方场,在芦笙场,或缠绵悠扬,或情意融融,或粗犷奔放,或欢畅腾挪……苗歌侗韵都展现着它们的无穷魅力。 凯里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是一个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是全面少数民族比重最大的城市之一,是一个多民族大花园,被誉为“苗岭明珠”。这里居住着苗、汉、侗、仫佬、畲、布衣、水、彝、壮、瑶等民族和革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的75%,其中苗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63.3%。依恋在这片土地上的苗侗同胞。千百年来秉持着对生活的执著、热爱和天赋灵性,创造出了丰富的节庆文化。 民俗节庆源自于民族祖先对物质世界、生命、命运与社会的观念与认知。是民族喜乐感情与执着精神的最高表现,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凯里以节日数量之多、活动之热闹、习俗保存之完整而著称于世。每个民族都有他们独特的节日。“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全年节日多达135个,是名副其实的“百节之乡”。 凯里的民族节日主要有:苗年节、鼓藏节、芦笙节、斗牛节、吃新节、爬坡节等。每逢佳节,热情豪放的酒歌、山歌伴随着苗家、侗家自制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项圈等盛装。踩着震人心魄的铜鼓、芦笙节奏,汇集成多彩的歌舞海洋。吸引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赏。 节庆不仅仅是精神的欢乐场,也是提供社会交际、商贸交易的平台。社会交际,亲友往来。亲情、友情,其乐融融,商贸交易,不仅商家盈利,民众也满足了生活物质的需要。当今社会,政府更是以节庆搭台,招徕四方宾客,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总之,节庆给苗侗人民带来了精神的盛宴,推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苗族鼓藏节 黔东南凯里是我国苗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其历史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很多村寨是纯粹的单一民族村寨,甚至有些村寨全寨都是一个姓氏,纯粹的民族聚居保证了他们文化与历史留存的完整性。尤其是体现敬畏自然和民族历史记忆的节日, 在这里保存得尤为完整。 在远离中原文化影响的贵州黔东南一带,少数民族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由此而衍生出了大量的以祭祀和缅怀为内容的民族节日。 在苗族传统社会中,鼓、鼓社和鼓祭是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鼓是祖先的象征,鼓社是一种社会组织,而鼓社祭是连接鼓与鼓社的纽带。 吃鼓,苗语意为“努纽”。苗家人认为,祖先居住在遥远的东方,需敲击木鼓才能把他们召唤回来。因此,在每一支苗族人吃鼓藏中,木鼓自始至终贯穿活动的全程,包括“接鼓”“醒鼓”(也叫翻鼓)“凿鼓”“换鼓”“送鼓”等仪式。 苗族人吃鼓藏是以“鼓社”为单位。通常十三年举行一次,也有几十年或上百年才过一次,因其所消耗的时间长,投入的人力之多,物力之大,可以说是其祭祖活动中最盛大、最隆重、最庄严、最神圣、最悲壮的。现在,一般隔十三年举办一次,每届要连续举办三年的仪式活动,才算完结,其规模之宏大,形式之奇特,寓意之丰繁,堪称民族文化之一绝。 鼓藏节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这种古老的祭祖仪式在苗族的创世歌里有所记录。歌词叙述枫树是万物的生命树,这生命树在上古被女神妞香砍倒后,树根变成泥鳅,树干变成铜鼓,树枝变成鹊鸽,树心里生出了十二个蛋,蝴蝶妈妈孵蛋三年,孵化了十一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拥耶(最早的男人)、妮耶(最早的女人)等人、鬼、神、兽。但剩下的一个蛋经过三年孵化后依然是一个蛋。蝴蝶妈妈只好请暴风帮忙,暴风把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下它,就把蝴蝶妈妈气死了。拥耶、妮耶用牛耕地种田,但从未有过好收成。鬼神告诉拥耶、妮耶:因为大牯牛气死蝴蝶妈妈,才让牛耕的地长不出好庄稼。所以只有把大牯牛杀掉,祭拜蝴蝶妈妈,才能求得庄稼的丰收。拥耶、妮耶宰牛祭拜蝴蝶妈妈,立刻迎来大丰收。这是“ 鼓藏节”由来的一种传说。 另外一种传说,远古的苗家有两姐妹,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姐姐叫“贲”(花),妹妹叫“鲠”(虫)。一天姐妹俩上山砍柴,被两只老虎盯上,于是虎幻化成两个青年人,将姐妹俩骗至大山里吃掉。全寨人痛不欲生,她们的父亲和哥哥设计将老虎捉住并砍死,同时关闭寨门,杀一头小牯牛祭奠死去的两姐妹之后,请吃牛肉,告诫大家不要上当受骗。 鼓藏节的仪式由鼓社组织的领导“鼓藏头”操办,“鼓藏头”经由群众选举产生。从杀猪或牛祭祖到节日活动的系列程序均由“鼓藏头”组织安排,人们必须服从。鼓藏节第一年二月申日举办“招龙”仪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鼓”仪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举办“审牛”仪式。第四年十月丑日,举行杀猪祭鼓仪式,称为“白鼓节”,是“鼓藏节”的结束仪式。 苗族鼓藏节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苗族人生价值观的展现,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是鼓藏节的祷告主题。每十三年一届的“祭祖盛典”,既有祭祀祖宗、繁衍后代、寻根文化内涵,又有祝贺丰收、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的愿望,既有礼乐教化的宣传,又有崇尚武功、抵御外敌的习武演练等文化内涵。苗族鼓藏节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苗年节 苗年是苗族传统节日,是苗族同胞最隆重、最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苗族人认为,一年只有热、冷两个季节,二者交替的农历十月,既是热季的结束、冷的开始,也是旧年的结束、新年的开始。“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到了苗年,芦笙和鼓就可以搬出来尽情欢跳。 苗家过苗年的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一般历时三五天或十五天。具体时间并没有严格统一,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各个寨子过苗年的时间都不一致,今天在这里过,明天在那里过,过“苗年”的日期,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可以将节日的欢快最大限度地扩大和延展。 节前农家除准备甜酒、粑粑、粉面等丰富的副食品外,还要杀鸡宰猪、祭祖、开“财门”、敬“年神”,年饭丰盛,讲究“七色皆备”“五味俱全”,并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还互相宴请馈赠。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等。 祭祀祖先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头等大事。天刚亮的时候,在堆有猪头、鸡鸭、鱼肉、酒和糯米的桌前,男主人庄严地端着酒用苗语向祖先祭祀,女主人带着孩子们身着盛装,并立两旁,气氛庄严肃穆。之后,又要到旁边的小桥上,再次进行祭祀,这叫祭桥。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到苗年,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2008年6月7日,黔东南的“苗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庆祝丰收并祈福来年丰收而举行的传统农事节日。凯里大部分乡镇的苗族有过吃新节的习俗。 凯里地区的苗侗等少数民族人民以农耕田猎为生活方式,耕作农业的周期特征和对节令、立法等要求,使这些民族的先民们对应于农事生产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形成了相应的节日活动,以此来祈求丰收、报告收成和表示对大地的感激之情。同时,由于年节、春祈秋报在农业生产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因而其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涵,演化为农事节日,围绕农事活动和生产习俗,各民族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事节日。 相传古老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夫(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才有谷子。为了得谷种,苗族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去调换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木板仓库里,等翻春播种哩!没想到,一天晚上仓库起火,谷子跑回谷子国去不再回来了。告劳只好动了九天九夜的脑筋,想出一条妙策,等谷子成熟时节,派一只狗到谷子国田里去打几个滚,让谷粒粘在狗身上带回来。古历七月第一“卯”日早上,狗出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尾巴上粘着九颗谷种回到了人间。第二年,七月第一“卯”日前后谷子已成熟了。为了记住这个日子,告劳便把这天定为吃新节,一直相传下来。 七月大忙季节已过,人们趁农事稍闲时,在吃新节休息娱乐,调剂一下生活,此时稻秧已孕穗、抽穗,预兆丰收,还通过一些节日活动期待天公赐福。用鸡、鸭、鱼来供奉祖先,同时举行唱歌、跳舞和斗牛等活动。 过节时,家家煮糯米饭,几户联合杀一头猪或全寨宰一头牛分食,鸡、鸭、鱼各户自备。进餐前要用的祭品是从稻田中扯来7—9个秧苞置于饭上,祭祀“花树”“岩妈”或祭“桥”以及祖宗神灵。 四、龙舟节 居住在凯里清水江畔的部分苗族有在农历五月过龙船节竞渡龙舟的习俗。苗族龙舟竞渡具有悠久的历史,清(同治)徐家翰《苗疆闻见录》:(苗人)好斗龙舟,风以五月二十日为端节,竞渡于清江宽深之处。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长五六丈,前安龙头,后置凤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桡激水,行走如飞。 传说代天降雨的龙王有一次行错了雨步,下雨时间违反天意。天公大怒,令雷公把龙王劈成段抛入江中。从此,天大旱,苗民即造龙船沿清水江划渡,这时被雷公劈死的龙王复活了,又按常规降雨人间,这是一种赛龙舟求雨的古老风俗。另一传说,有父子二人在江中打渔,儿子被龙王抓去当了枕头,父亲一怒之下放火烧龙宫,将龙砍成几段,浮尸江中。大家捡龙肉分吃,但吃到肉后九天九夜天全黑,不分白昼黑夜。有一天,一位妇女带小孩到江边洗衣,孩子用棒槌拍打江水,并不停地念着模仿击鼓的“咚咚”声,不久天就亮了。以后,这条江附近的苗民都过龙船节,敲着鼓点赛龙船。 农历五月二十至二十七日为苗家龙船节的正日,而早在五月十八九日,就得将龙船洗刷一新。苗族的龙船用杉木制成,分母船和两侧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后共六舱,中四舱装载着龙船节期间亲友馈赠的猪、羊、鹅和竞渡水手食品,两侧子船则为水手划浆之地。苗族划龙船是站立着划浆,不同于汉族的坐着划浆。 划龙舟由鼓头、锣手和水手组成。鼓头是龙舟上的指挥,是全寨推选出来最有威望的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担任打锣手,水手共三十八名,由寨子里剽悍青年担任。比赛中,水手每人手持一支一手掌宽、约一米五长的扁担形木浆,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以示祈雨。比赛场面激烈,使人振奋向上,是一项赛体力、拼技术、比智慧、练勇敢、促团结的体育活动,是苗族民间体育活动中较为引人瞩目的一类,同时也深得各族人民的青睐。 龙船节期间,清水江两岸人山人海,除竞船外,还有赛马、斗牛、斗鸟、吹笙、青年男女对歌、游方、踩鼓等民俗活动。一直进行到深夜,是男女青年游方对唱、谈情说爱的佳节。 五、香炉山爬坡节 苗族作家富金的散文《香炉山爬坡节》曾写道:“一年一度爬坡节,百里情友来相会,东边蜜蜂这里飞哟,西边彩蝶这山汇,满山鲜花满山情,歌生翅膀情长腿,追得山水动心弦哟,催得男女成双对......”就是对人们神往香炉山爬坡节的真实写照。 传说天王的七女儿阿碧与苗族小伙阿补冲破天地间的婚姻禁令,在香炉山上结了爱情之果后,受到天王严惩,丢下小孤女阿彩。蚩尤神便令仙姑将双乳化为奶井,使阿彩长大成人。因阿彩为半仙半人,下不到山脚游方恋爱,便在山顶唱起情歌和飞歌邀约小伙上去游方对歌,并许愿:“谁先到就与谁成亲”。苗家小伙阿星带领男女青年用石头砌石梯路,共砌了九十九蹬才抵南天门。阿星终与阿彩游方成亲。以后,人们为庆祝阿彩和阿星的自由婚姻以及阿补和阿碧的“灵魂”下凡,庆幸天上人间不再被隔绝,每到农历六月十九日这一天,苗族男女青年都要相约爬山游方对歌。 每当爬坡季节来临,青年男女们借赶集相遇机会,或由男方请求,或由女方邀请,决定某日在女方寨子地点举行爬坡。商定后,被邀请的男青年再通知附近村寨的青年们一起参加。爬坡那天,青年男女们精心打扮,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山坡上。这一天山坡上都要汇集数千人,坡上一圈圈、一丛丛的男女青年游方唱歌。他们以此为媒介寻友觅伴追求知音,洋溢着节日的气氛。东道主的女郎们,一边款待后生们,一边互相对歌。在这当中,青年男女们互相物色对象,结成今后一双双的情侣,组成一个个幸福家庭。 山清水秀、景致奇特、地势险要、气候宜人、令人神往的香炉山,不但对苗族人民具有无法想象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同时,也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迷恋、神往、流连忘返。香炉山爬坡节成为久负盛名的“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的“百节之乡”最大的苗族爬坡节。 六、甘囊香芦笙节 “甘囊香”是苗语的译音,意思是神仙汇聚和向往的地方。芦笙会是凯里苗族群众最盛大的民间节日活动,舟溪甘囊香笙堂是凯里苗族群众聚会的重要场所,也是黔东南最大的、保留最完好的传统芦笙堂之一,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到正月二十举行芦笙会。舟溪甘囊香芦笙堂于明代由舟溪镇茶林吴家开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近年,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传说,苗族蚩尤在与黄炎二帝的战争失败后,苗族被迫千年的漫漫西迁路。经迁徙跋涉,终于在西方长洋(今榕江县)落脚,在“石岭坡”把鼓砸成九片,分给九个头领,让他们带着部属分别往雷山、丹寨、台江、剑河、凯里、麻江、黄平、施秉、镇远等地迁徙。其中迁徙到舟溪的吴氏迷公在“养郜灵”下面建立鼓和芦笙坪,作为苗族男女社交娱乐场所,后被朝廷破坏和禁止。后来吴氏告乜、告奖、告累、告岛四兄弟聪明能干,心系族人,决心重开芦笙堂,经过多次选址后,决定在屯上村下面宽平的河沙滩建新芦笙堂,称为甘囊香芦笙堂,恢复了舟溪芦笙会。自告乜主持芦笙会以来,舟溪年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就此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了。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为期三至四天的甘囊香芦笙节都会如期在凯里市举行。来自民间的数十支群众游演队伍走上凯里大街,载歌载舞一路游演到民族体育场开幕式主会场,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媒体记者、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周边群众数万人前来观看、体验。在为期四天的节日里,还要举行斗牛、斗鸡、斗鸟、赛马、长跑比赛、芦笙舞比赛、苗歌比赛、民族盛装游演、苗族服饰展演、社区民族文艺汇演、贵州芦笙名家演奏会、原创歌曲大赛、篝火晚会等群众广泛参与的大型文体活动。 “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由舟溪甘囊香芦笙会发展演化而来,是贵州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民族风情最为浓郁的民间节日之一。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的“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使“甘囊香”这个神地、神人、神河的“文化特区”更加热闹非凡。 七、中国•凯里原生态旅游文化节 “中国•凯里原生态旅游文化节”是凯里市举办的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载体的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 “中国•凯里原生态旅游文化节”从2007年第一届开始。截止2016年,已成功举办了八届,作为贵州省重要节庆活动,已经逐步形成品牌,对集中打造凯里以及黔东南的原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创建原生态世界旅游目的地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黔东南是原生态民族文化的摇篮,文化底蕴深厚,拥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位居全国市、州、地首位,“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神奇之乡”“百节之乡”等闪耀光环集于一身。“中国•凯里原生态旅游文化节”的开展对进一步挖掘、传承黔东南和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打好文化品牌,助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宣传和打造凯里原生态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夯实了基础。 每年的“中国•凯里原生态旅游文化节”,从盛大开幕式文艺晚会到大型苗侗风情舞台秀《银秀》的经典演绎,从投资贸易洽谈活动的成功举办到银饰、刺绣工艺品的盛大展示,这些星光璀璨、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见证了凯里和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灿烂光芒的绽放,推动了文化与旅游相融互动共嬴发展,加深了四海宾朋与凯里的情谊,提升了凯里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雷安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