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河沟洞村祭祖的古老习俗:鱼是最考究,完整无损的才能在祭祀中祈来吉祥
在剑河县敏洞乡沟洞村,一个仪式跨越久远的年代,世世代代传承至今,保留在浓郁的节日文化中,神圣而庄严。
“进河”
据了解,每年7月的“翁普节”期间,沟洞村家家户户都要在满盛12份糯米饭的桌边置一条长凳,凳上按一定距离给各房摆若干张云南叶;叶上再放一堆糯米饭,并加三节未出穗的禾苞和四尾鱼,两碗煮烂的瓜菜和两碗甜酒,以及干蕨菜拌和糯米制成的腌菜……
在祭祀期间,各种称呼也非常神秘———比如小鱼祭品不能直呼“鱼”,而以“木渣”、“杉木刺”、“水虫”代称,沟洞侗语叫“沙买”;糯米饭这一祭品举足轻重,期间也不能直呼,而以“高坡”代称,沟洞侗语叫“高迎”……
祭祀祖先
其中,祭祀用的鱼是最为考究的一种祭品。祭祀前,人们要从溪沟或稻田里捉来带麟的小鱼(所选的鱼一定要完整无损才最吉祥),用文火或晾晒烘干后保存备用。同一个房族中,各家各户的用鱼数量各不相同。 而在节前十二天(逢卯日),每户会派一名妇女,按长幼顺序,挑着竹筒、水桶、粽粑叶、干蕨菜、糯米、高粱等,到家族所指定的地方集中,待一个宗族的人(每户一个妇女)都到齐了,方到指定的溪边去洗。
按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
洗好后,村民们再依长幼次序回家,习惯称为“进河”。回到家中,即将干蕨菜、糯米、高粱等物与盐巴搓揉搅拌均匀腌起来,到节日就拿出来祭祀。
祭祀完毕,年长的开始先吃,接着,按各房长次顺序入席吃祭供的新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