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是会说话的
芦笙是会说话的走近芦笙制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特约记者 宁坚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LbE2TnNjqHhDPQF6eB6T2l4x7L6XJgpibrMSBSS6yOOXSSqGkMMbVkg/0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莫师傅的芦笙制作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用耳直接分辨出簧铜片发出的音质是否纯正。
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必定会举行芦笙会。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人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一位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艺师。他出生在一户已经五世相传的芦笙制作世家,从16岁起就跟随父亲制作芦笙,47年来,他从未中断过芦笙制作,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素雅光滑,玲珑精巧。他认为,芦笙不仅是一件乐器,它奏出的音调是语义性的,“芦笙是会说话的”。苗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2006年,莫厌学获得“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贵州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所以莫厌学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开办一所学校,把县里所有的民间艺人都请过来,让他们培养手艺的传承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人愿意学习芦笙制作了,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只有把手艺传下去,才算对得起“传承人”这个称号。
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Qv5pUVJPtADb9Z3wrnibZTp6ricjic6ml2CIQ9EyHT2UcgBrMW8SDjHyw/0 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制作都是代代相传的手工作坊,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莫师傅挑选适合制作芦笙的竹子,开始了芦笙的制作。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LpGL7rp76rX2yZlfdCUQduqx19bftlMB7TDm4SeLvkk7TINafXsxTQ/0 在四十多年的实践中,莫师傅不仅继承了先辈的芦笙制作技术,还自行摸索出一套新的制作方法,尤其对芦笙的音域做了重大扩展,将芦笙从传统的6音扩展到24音,使芦笙的音质更加圆润。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yibKXjMc7aiabn4tgzp4exjd5I1NF2ibmdaZwarXH9GufGm5qX3G9dPtw/0 莫师傅正在修复调试旧芦笙。前一天,望丰乡的一个苗寨将音色不准的五把旧芦笙托人带到莫师傅家里,请他校音。莫师傅连夜调好,准备当天上午托人带回。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Qew3NtvnumYZtnPQGjtsvlyKRjbb9mCiaC1JT1xQA124ANsg8yIjWTw/0 芦笙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四部分组成,簧片通常使用响铜或簧铜烧熔后再倒进磨具里铸成。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tSbQKlEVLl2djKiadBeIFo2lULtd37s4Ko4XrIhnJXPibMMS5xVMoqBw/0 芦笙制作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小块簧铜片的制作。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这块簧片身上。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rIuEqP7zpkGHa77ldQVFtstxONxRfgdWicXK8c2jWVBiaAk4xjic547icA/0
每年他家可以制作大小芦笙1000余把,年纯收入有1万多元,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这是莫师傅在对两个芦笙进行高低音的和谐调试。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ht2ribUShORKcQohxORGTgTZhy9mexI28rE9ykibIRdazUxp4HwI4K3g/0一般的芦笙一把的价格约四五百元,最贵的两三千元,他制作的芦笙不会有剩余,制作出来很快就会被买走。http://mmbiz.qpic.cn/mmbiz/DMeTKIVA9Sf2IcW4Ed64ibnVJfahJ0SmyRRNFd2tqTLXwTjASl7obZyWgjEWTx8u4Zc4keMTv4uK85RULL1A9zA/0 莫厌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也是贵州省首位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