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芦笙是会说话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芦笙是会说话的
走近芦笙制作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特约记者 宁坚

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莫师傅的芦笙制作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用耳直接分辨出簧铜片发出的音质是否纯正。

在贵州各地的苗族村寨里,每逢节假日,必定会举行芦笙会。芦笙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符号和象征,也是苗族人的思想纽带和精神支柱。
雷山县丹江镇排卡村的芦笙制作已有400多年历史,该村80户人家中有12户是芦笙制作专业户,年加工芦笙超万支,产值30余万元,被誉为“芦笙制作第一村”。
今年63岁的苗族汉子莫厌学,是一位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的艺师。他出生在一户已经五世相传的芦笙制作世家,从16岁起就跟随父亲制作芦笙,47年来,他从未中断过芦笙制作,从他手中制作出来的芦笙音质圆润、做工精湛,素雅光滑,玲珑精巧。他认为,芦笙不仅是一件乐器,它奏出的音调是语义性的,“芦笙是会说话的”。苗家人通过芦笙吹奏,借乐器来言情志事,传达明确的语义。2006年,莫厌学获得“贵州省十大民间工艺大师”称号。
贵州民间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所以莫厌学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开办一所学校,把县里所有的民间艺人都请过来,让他们培养手艺的传承人。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人愿意学习芦笙制作了,能熟练制作芦笙的艺人越来越少,精湛技艺后继乏人,这些古老的民间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只有把手艺传下去,才算对得起“传承人”这个称号。

 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制作都是代代相传的手工作坊,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莫师傅挑选适合制作芦笙的竹子,开始了芦笙的制作。
 在四十多年的实践中,莫师傅不仅继承了先辈的芦笙制作技术,还自行摸索出一套新的制作方法,尤其对芦笙的音域做了重大扩展,将芦笙从传统的6音扩展到24音,使芦笙的音质更加圆润。
 莫师傅正在修复调试旧芦笙。前一天,望丰乡的一个苗寨将音色不准的五把旧芦笙托人带到莫师傅家里,请他校音。莫师傅连夜调好,准备当天上午托人带回。
 芦笙由簧片、竹管、气斗、共鸣四部分组成,簧片通常使用响铜或簧铜烧熔后再倒进磨具里铸成。
 芦笙制作的工序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一小块簧铜片的制作。衡量一个芦笙匠人技术是否合格,主要体现在这块簧片身上。

 每年他家可以制作大小芦笙1000余把,年纯收入有1万多元,这在当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这是莫师傅在对两个芦笙进行高低音的和谐调试。
一般的芦笙一把的价格约四五百元,最贵的两三千元,他制作的芦笙不会有剩余,制作出来很快就会被买走。
 莫厌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第一批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也是贵州省首位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