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民族服饰以及蜡染布做成衣服的苗家妇女。耳旁时常掠过莺莺苗语,随时可让人感受到这里浓浓的民族风情。苗族的蜡染用途很广,除用于传统式样的上衣、长裙、围裙、背孩子的背带等,还广泛用于面积较大的床单、门帘、包片上。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蜡染依然是苗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 虽然苗族的蜡染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有自身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地处边远,交通闭塞,科学文化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缓慢,长期处于与外界隔绝的苗族人民在艰苦的坏境中将古老的蜡染工艺长期地保留下来,是件很不易的事情。女性自幼开始学习制作蜡染,每个母亲都要教会自己的女儿,这便是苗族蜡染的承传方式。
一把蜡刀诉说一段历史 袁阿姨是西江千户苗寨里蜡染的能手。虽然学蜡画并不如其他人那么早,但是她把蜡画作为爱好练习。作画不用尺,不打底,大胆运笔,一气呵成。所画的点线勾角和谐对称,图境变换自然舒缓,图案比例相得益彰。画的花、鸟、鱼、虫,形象逼真,形态活泼,传统图案线条分明。 “蜡染是手工技艺,耗工、耗时、耗物,经济收入也不多,原先一起学的艺人为了谋生都改行了。现在,年轻人都在外出打工,技艺传承人几乎很少,能传承技艺的几乎都是失学女孩和像我们这种不能外出务工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蜡染的图案大量地储存了苗族有关历史、图腾、民俗、故事的信息,它是苗族文化的载体,例如:谷粒纹与谷神崇拜有关,鱼骨纹来源于鱼图腾,水波纹、螺旋纹与水崇拜有关,螺旋纹与蛇崇拜有关,龙纹来源于龙图腾,圆圈纹与太阳崇拜有关,云雷纹来源于天崇拜,齿形纹与山崇拜有关。蜡染它是记载历史的“书籍”,记录了苗族历史各个阶段的精神和事物,是研究苗族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证据,应该好好保护和传承。” 西江千户苗寨沉静的性格在苗族蜡染上体现的淋淋尽致,当一幅精美的蜡画完成后就要进入染坊,蓝色靛染呈现出来的蓝白相间,是深沉悠远的美感。 村寨中的古老与新生 西江千户苗寨蜡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位老先生,略带遗憾地说:“现在做蜡染的人太少了,但我从未停止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我一年会教几个徒弟,希望他们能够将这份工艺传承下去。但由于蜡染制作工艺复杂,习艺时间长,用自纺的棉布,特别辛劳、耗时,制作周期又长,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愿学,后继乏人,技艺面临失传的局面。我能做到的是尽我所能将蜡染传承下去。这次西江千户苗寨的“游方”活动让更多的游客知道和了解蜡染,政府和景区方面也做了许多支持,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努力下,这份技艺不会消失。” 美术学院的王教授告诉记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间蜡染遭遇社会发展、文化变迁带来的种种影响,其传承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蕴藏新的契机。”但作为一种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通过对其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作探根溯源的梳理,对其民俗文化的发扬及美学价值的体现也是有益的。 贵州蜡染,亦被称作“贵州蜡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它以素雅的色调、优美的纹样、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贵州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用铜片做的蜡刀蘸上溶化的蜡液,在自己织的白布上别出心裁地绘出花纹图案,再浸入靛蓝的染缸里浸染,经过煮沸脱蜡、漂洗后,一幅蓝底白花图案的蜡染布便制作完成。苗族的蜡染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成品大部分都是深蓝色底色现白花,纹样光洁清晰,古朴而典雅。展现着苗族人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