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兴镇共有“八寨一山”,八寨即肇兴、堂安、厦格、厦格上寨、上地坪、登江、纪堂、己伦,一山是萨岁山,这些点都是可以用徒步的方式把它串联起来的。在这些徒步线路中,肇兴堂安无疑是最著名的一条,于是徒步距肇兴侗寨6公里处的堂安侗寨被加入我们的肇兴行程中。 街上三岔路口的导览牌指明了往堂安侗寨的路径。不到一公里就出了寨子,沿着一条石头铺出来的小路走到上方的一条小路上,这条小路一直横切,然后转个弯,就看到了前方向上升的路了。开始一路的陡坡上升,这时候遇到一伙下山的人群,提着登山杖叫苦不迭,被告知山路是如何的崎岖艰难,劝我们不要徒步了。肇兴侗寨的海拔是410米,堂安侗寨的海拔是935米,525米的落差造就了这一路上的梯田景观。 沿着山路走着走着路不见了,无路可走时才惊觉我们是迷路了,退回到上一个路口才发现路口拐弯处的路牌掉进水田里,不见了路牌导致我们走错方向。偶遇一个三口之家,原来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没发现倒掉的路牌,跟着我们走错路。 顺路前行路上再不见行人,再往前就进山里,道旁都是树,山路曲折向上寨子早就看不见了,这一段上升路全在草丛中,有些草有大半个人高,中间的通道也仅能一人通过,刚上一个山头便口干舌燥。这一家三口自重比较重早已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好在全是青石板,除了体力消耗较大之外,其实路并不难走。 上升约100米,梯田的样子渐渐显现出来了,走在山间就和在景区里行走一样,小溪流水潺潺,水质清澈,洗了些桃子待那一家三口一起到来好一起补充水果能量。 继续往上行前方山上有一个侗寨就是厦格侗寨,到这里路程已经过半,休息了很长时间也没有等到那一家人。出了厦格又是一大片上升比较急的梯田路,这时候遇到一个下山的人,他是一早坐车到堂安侗寨,然后走路下山的,这是比较轻松的方式。指着再上方的一个寨子说:那就是堂安了。看着很近其实还要绕不少路才能到达。绕过几道弯看那路时隐时现的,还有不少路要走。 越往上视野越开阔梯田的样子越明显,层次越鲜明,高处远望梯田层层叠叠,绿色的田埂勾勒出梯田的轮廓。
走完这段上坡路就到堂安侗寨了,我们边走边玩走的速度不算很快,看了下时间大概用了两个小时。 侗寨有三宝,堂安也不例外。高高的鼓楼矗立在寨子中央,格外醒目。它是一个浓缩的精神家园,有了鼓楼才有侗寨,才有鼓楼下“摆古”的老人,才有了流传千百年的侗族传说。 鼓楼上坎有一处清泉,冬暖夏凉,四季长流。瓢井是用来盛泉水的石斗,由青石打造,由于其左右各有一凹槽,形似木瓢而得名。据说正是因为有这股泉水,才有了堂安。瓢井的水特别清爽甘甜,不仅寨子里的人喜欢喝,就是7公里之外的肇兴人也常常来这里挑水喝。将手里水瓶里的水倒掉,立马去接满满的一瓶水并喝一大口,感觉是比矿泉水好喝的多。
堂安三面环山一面是宽阔多大的梯田,沿着石阶往上走景致大不同,石砌的小道、流水、萨坛,沿山曲折向上的石路被绿树溪水点缀着。一直向上可见寨子全貌。其村寨的稻田多沿山势分布,依山而建,形成的梯田蔚为壮观。 夏季,满山坡翠绿的秧苗绿油油一片。堂安梯田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别处的梯田大都是泥土做的,而这里却是用石头堆砌而成的。大概是因为这里山形较陡,加上山中石头较多,难以平整土地,所以只好垒石填土为田。
现在堂安侗寨是一座中国和挪威政府共同组建的生态博物馆。在堂安逗留了很长时间才等到那一家三口,他们想找人拼车回肇兴,而我们还想徒步回去,告别这一家人回去的路一路向下比来时轻松很多。这是非常美的徙步线路,单程大概6公里的山路(徒步2小时左右),一路上的梯田美景尽收眼底,而且这里民风纯朴,徒步一次不枉此行。 街上离信团鼓楼不远就有旅游服务中心,在那里有发往堂安侗寨的中巴。如果没有中巴车可以包车,但是车资不菲。单程徒步建议坐车到堂安后徒步回肇兴比较轻松。堂安已经有客栈和饭馆了,吃住不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