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样?
早期的朋友圈主打的是朋友之间的交流,陌生人根本不可能进入你的圈子。我们可以尽情地发自己想发的东西,有没有人点赞评论也没关系,反正大家看不出来。
慢慢的越来越多人加进来。同事进来了,议论你的过去;亲戚进来了,对你指手画脚;小学同学进来了,说你变了个人。之后,连房产中介、卖保险、淘宝客服、装宽带和修空调的也都加进来了,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好友。
以前你的朋友圈是个要好的朋友才有机会进入的秘密花园,如今却成了对外开放的人民广场。
我们的微信变得不再私密,朋友圈也不能发得无所顾忌。
我们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发朋友圈的次数却越来越少。
每次发朋友圈都要思前顾后,这条能不能发,发了会不会被吐槽,会不会不够有趣,会不会被说装逼,会不会影响我和别人的关系,会不会被哪个人拿去做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到的事…每次都要考虑半天。
于是,我们只得采取一些措施:分组可见吧,麻烦;屏蔽朋友圈吧,怕别人觉得我只针对他,半年可见吧,那和彻底公开也没太大区别,三天可见,也许就是相对完美的办法。 所以,当我们把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的时候,我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
-01- 想发朋友圈但不想被窥探
三天可见,如同对外只开放一个小小出口,即可以满足自己分享的欲望又能拥有安全感和保护自己的隐私。这绝对不是为了有意保持神秘或装清高。
微信现在更多时候是用来和陌生人社交,也许某个人换个头像,你就不知道是谁了。发出去的动态,你也不知道最终会被哪些人看到。
想起我一朋友,长得挺漂亮的一个女生,经常有男生要加她微信,还是不好拒绝的那种,比如公司同事、新认识的人之类,这种时候她就会把朋友圈设为三天可见。 让自己不感兴趣的人太了解自己总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同事之间,直接把人屏蔽了又显得太拒人于千里之外,还是得保持表面的和气。
这多少算是对自己隐私的一种保护。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是工作上,我们总是得加一些人。我们可能只会沟通那么两三次,之后便不会再有过多联系,真的不想让他们过多的窥探自己的生活,这种时候设置三天可见真的能帮上大忙,让自己喘口气。 -02- 过去的自己太傻逼
讲真,你敢看你半年之前的朋友圈吗?反正我是不敢。
发些自以为很有见地,实则别人早已见惯的道理;转发些无聊的集赞活动,以为自己占了大便宜;晒些当时觉得美爆现在觉得丑爆,难怪没人点赞的自拍。
蠢事做太多,怕新认识的人觉得我low;flag立太多,怕自己啪啪打脸。三天前的自己,我都不想认识,更不要说以前。 问过几个朋友也都是觉得过去的自己太傻逼: “因为三天之前的我,没有现在的我美。” “因为三天之前,我爱的是另外一个人。” “因为三天前的动态,配不上今天的我。”
其实说的就是,以前的我丑,我爱错人,我愚蠢。诸如此类的回答,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个不太适合拿出来公之于众的过去。
我们都有沮丧、冲动、意气用事的时候。谁都在朋友圈发过一些矫情的鸡汤、修过头的自拍、俗气的风景、模棱两可的情话。发出来的当下我们是享受的、自我认可的,甚至是自豪的。但有些东西就只在那一刻起作用,过后便变得无足轻重,甚至是让自己觉得尴尬、不适都有可能。 我是一个在夜晚容易情感泛滥的人,常常在深夜变得脆弱、焦虑、迷茫,这种时候各种情绪感慨都会大爆发,不发出来都不行。
可是醒来之后,或者过几天之后,等到情绪变得稳定,又觉得那时的自己怎么这么不堪一击,这么软弱无能,于是又偷偷地把动态删除掉。
这种情况多起来之后,我就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以减少别人回看我丑态的机会,仿佛三天过,过往的不堪也能随之消失殆尽。
-03- 怕被定义、贴标签、留下刻板印象
无论你自我感觉有多良好,无论你变得有多优秀,依然会有人认定你是傻逼。
有些东西,真的不太适合被刚认识的人看到,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会留下什么刻板印象,把你解读成什么奇怪的人。
-04- 现在的自己才值得被关注
说了这么多,忍不住想问,干嘛要那么关注过去的朋友圈呢? 微信的国际版名字叫Wechat,而朋友圈则叫Moment,直译过来,就是即刻、当下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身提倡的就是一种关注当下的意思。 开放最近三天,而不是彻底关闭,目的就是想告诉你,往事不要再提,我现在过得很好,我很乐意和你分享我当下的生活。
我们既不生活在过去,也不生活在将来,只有现在,它才是我最感兴趣的。
分组太累,关闭又怕你误会,设置三天可见的用心良苦,你去好好体会。 有句话叫,年轻人“在朋友圈装死,在微博蹦迪”。要在朋友圈活得随心所欲确实太难。
还好所有的不堪,三天之后都会自动隐形。
设置三天可见,让我们不用简单粗暴地关闭朋友圈,不用没完没了地删动态,在偶尔想要分享抑或宣泄的时候,还有一个地方可以去,这是我们留给自己最后的退路。 至于三天可见会疏远和朋友的关系这种无稽之谈,我们就不过多讨论了,能疏远的一定是那些没必要维系的关系,真正好的关系不需要依靠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