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小巷,岁月悠长。
青山环抱、绿水绕村的抱塘村,古驿道静静地述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村里木建筑精美的窗格也阅尽沧桑。
“抱塘多印子”,印子屋成为抱塘的文化标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原以为,此生定要跨越千山万水去到滁州,才能领略到北宋欧阳修在琅琊山上写下《醉翁亭记》里的佳境,不曾想,900多年后,竟在可望亦可及的天柱县邂逅了这样一个美如画卷的古村落。
抱塘村方圆3.8公里,地处天柱县东南部,苗侗四十八寨中心腹地,属坌处镇管辖,距县城46公里。村寨四周古木参天,杉松杂木青翠成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盛产杉、松、楠竹和油茶,环境优美恬静。
抱塘原有古驿道东出湖南,且西连木材水运码头三门塘,是四海木商贸易往来的中转站。因此苗族村民于几百年前就有机会吸纳各兄弟民族的优秀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景观。
据原村主任吴远亮介绍,抱塘之所以拥有如此多的古建筑物,与其所占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生态是分不开的。抱塘前临黄金水道清水江,后倚贵州天柱出入湖南靖州的湘黔驿道,水陆交通便利,加之紧靠明清时期清水江流域的木材集散地“内三江”(锦屏县茅坪、王寨、卦治)和“外三江”(天柱县三门塘、坌处、清浪),特别是与水码头三门塘一衣带水,只有5公里的距离,而且还有支流三门溪相通,一年四季都可以放运木排。商贾多会于此,络绎于驿道,抱塘人既充当林农和“山客”,又为来自长江中下游各省的“水客”充当买办,从中得到极为优厚的经济回报,把白花花的银子,封成印子屋。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沧桑之后,终于积淀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历史上清水江鼎盛辉煌的木商时代演绎到这里就戛然而止,留下了一段永远值得人们怀念和向往的木商文化时代!
抱塘遗存的苗族古民居和明清古建筑数量之多,令人刮目相看,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民居35栋,印子屋7栋,宗祠2座,风雨桥2座,土地庙13座,学馆遗址1个,碑刻8通,石板路18条,花街路10条,堪称清水江一绝!跨越了岁月变迁,每一幢古建筑都是一个故事。它们见证了跨马游街的春风得意,阅尽了家长里短,豪门夜宴。
(图/金可文 文/吴国雄)
动动手,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
如果有想推荐的秀美村庄,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小编将会收集文字与资料分享给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