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传统村落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传统村落保留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根基。据统计,全国现存的具有传统性质的村落近12000个。其中,黔东南州共有民族传统村落276个,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本期带大家走进剑河县久仰乡基佑村。
民居群 基佑苗寨位于剑河县久仰乡政府所在地北面3公里处,座落在斜坡上,座北朝南,南面山沟有一条由东向西的小溪,溪两旁是个小田坝,。由于边远闭塞,在语言、服装、建筑、习俗方面完好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特色。大面积的护寨林分布在寨子东、西、南、北面的坡上。整个村寨140余栋民居依山而建,组成一个完整的传统民居群。参天古木与民居相映,整体风貌协调统一,环境优美。其建筑形式为全木结构,1980年以前的纯手工木传统建筑保存较多,特别是粮仓以家族的方式集中修建,很有特色,目前有1处年代较久的粮仓群,有30多个粮仓。寨内传统木建筑完好地传承着农耕手工木建筑技艺及建筑理念,工艺流程完整,有较高的文化和美学价值。
1
民居结构:大多是2间2层,部分是3间2层,悬山顶、小青瓦盖顶,穿枋结构。部分两头带小偏厦。剖面为排柱穿枋,中柱最高,两面倒水,每排为5柱4瓜,2楼以上大多挑出60—80公分,用以增加房屋的宽度。挑出的边柱脚悬在空中,通常刻有饰纹,窗口装饰有木格花以示主人勤劳富有,持家有方。立面为过间穿枋,柱顶上檩子过间而架,托起椽皮,椽皮上盖瓦或杉木皮。因是在斜坡上建房,外面柱子常常吊脚。如果吊脚空间大,则安排猪牛圈。如果吊脚空间小,猪牛圈另外择地安排。1楼是堂屋和火堂,有少量居室,2楼住人。临街面有一个美人靠廊,是邀约打招呼的地方。 2
粮仓结构:粮仓不大,都是4脚立柱,悬山顶、小青瓦盖顶或杉木皮盖顶。中柱是2根短柱托起屋顶。粮仓有2层,第1层是空的,仅用于放少量的杂物。第2层用横板密封,架上便梯,用于存储谷物。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查明基佑寨不可移动文物有传统粮仓群1处。
基佑四周青山延绵,土质优良,水资源丰富,可以大面积成片开垦梯田。苗寨形成于明代,整座村子座南向北,木结构民居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随山势吊脚掩映在古树林中。寨内街道有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没有主次之分,随地势弯曲,进入各家各户。村边4片大面积的护寨林古木参天。 村寨布局 村寨是一个整体的传统民居群,依山而建,层次分明,北高南低。斗牛坪紧邻村寨南弯。游方场和家族公共小亭分布在寨内各处。粮仓群分布在寨边,稍离住房,有一定的防火作用。护寨林分布在村寨的最外围。大路由南向北进入寨内。村寨四面均可上坡耕田种地,也通其他村寨。
整个村寨街巷体系完整,主街、次巷、入户通道均是步行通道。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入道路可自由通行,没有围墙,空间开放,民风淳朴。交通、电力、通讯状况良好。 民族文化
基佑苗族服饰已有近年历史,其刺绣技艺流传于剑河县革东、柳川、南哨、太拥等十余个乡镇的苗族地区,2009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活动是昂太坪苗族妇女日常休闲时光的活动内容,代代相传。一套盛装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每到重要节日,都要穿盛装参加对歌和踩芦笙等活动。
基佑的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项: 1古歌,太坪苗族古歌已有千年历史,主要是唱苗族从东方到当地的迁徙过程,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唱在当地定居后的安居乐业场景。是世代传唱的民间文学与民间音乐形式。能以引用古歌里丰富的内容对唱的人称为歌师,受到村民的尊敬和喜爱。2二月二,是祭桥节,流传于全县各处苗族地区。桥是苗家的神物,有保佑平安、送子的神力。每年二月二,家家户户都要祭桥。3踩芦笙,在一年一度的重大节日里。活动有对歌、踩芦笙等。4斗牛,斗牛每年都要举办,每隔几年要邀请周边村寨的牛来参加比赛。5土布制作技艺,自古以来,身上的衣服是自己种棉,自己织、染、绣等,一套成品衣饰要十几道工艺才能完成。
2009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黔东南州民族宗教委员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