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对于喜爱摄影的我来说并不陌生,五年前来黔东南西江苗寨过苗年,就专程转车从江来领略岜沙的独特。这里有着林木幽深的村寨环境,村民保留着原始风貌与习俗。村民们敬畏祖先,敬畏大自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年过去了,来的路上我还在想,岜沙会不会改变,经济的发展,新思潮的影响,这里还是不是保留着那份原始的纯真? 岜沙小广场 五年后再一次来到岜沙,看到眼前的景象打消了我来时的疑虑。村民们还保持着本民族传统的风貌,保留着明清时期的生活习俗和服装服饰,建筑还是原始的吊脚楼,改变了的是这里道路变平整了,街区更干净了,树木更高大葱绿了。 静谧晨色 对树木的崇拜,保持了良好的生态 岜沙是苗语“草木茂密丰盛之意”,我们是头一天入住到这里的,第二天清早,五点多我背上相机走进村寨, 这一带林深竹繁,树茂丛密,处处都是绿色植物,空气异常新鲜,据介绍,岜沙苗民是个崇拜森林的民族,他们敬天敬地敬树木,将树当神祭祀。所以这里从来没有过乱砍滥伐和出售木材的现象,千百年保护下来,才有了今天这个造福后代的绿色家园。 山脚下云雾缭绕,太阳从东边山坳慢慢升起,霞光万丈。和煦的阳光洒射在村寨。田间地头已经有忙碌的苗族人们的身影。一切都是那么温馨宁静,如诗如画。 生活在雾霾严重的河北,我看到如此透彻的蓝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的有些醉氧。其实人类与生态是平等的,是相互依存的。不要当生态向人们发出警告时,才重视生态保护重要。 香樟树纪念亭 很久以前,岜沙人也曾为改善生活而过度砍伐,结果导致田中无水、林中无兽,泥石流濒现,环境恶化。寨中长老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苦思冥想,想出一个“苦肉计”,让自己儿子充当了“乱砍滥伐”的“罪魁祸首”,然后予以重罚“三个一百二”谢罪乡里:120斤肉,120斤酒,120斤米。这样的惩罚对于生活贫困的岜沙人来说,足以一生难以翻身,此条禁令写入“寨规”,从此无人敢越雷池一步。 鸣枪迎宾 对祖先的敬畏,保持了古老的风俗 岜沙可能是中国保存最完好的苗族远古部落,男人狩猎,女人耕织,走进他们的世界,仿佛走入了时光隧道,日月回转,山河倒流,疑入战国时代。在贵州,很多比从江县更偏远的侗乡和苗寨都已不同程度的受了外来文明的影响,但这个远古苗族支系,却顽强的坚守着自己古老的风俗,被人们称为“最后的枪手部落”。 最后的枪手 岜沙男人头顶发髻,身背腰刀,肩扛火枪 岜沙苗寨保留了古老的生活习俗。其装束有秦汉遗风,岜沙男子在头顶挽着发髻,穿着自家纺织的无领右开襟亮布衣,直筒大裤管亮布裤。长年身佩腰刀,肩扛火药枪,仿佛古代武士。女性则穿着自己制作的亮布衣裙,佩戴银饰。 芦笙堂是岜沙的神圣之地,这是寨子边山腰的一个平坦之处,大凡寨上有重大祭祀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现在每天都定时为游客进行民俗歌舞表演,循着音乐,快步走上山顶的古芦笙堂,岜沙人正在跳一种配乐的集体舞。只见男人们在里边一圈排开,双手捧着大大小小的芦笙,一边吹奏,一边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女人则在外围,双手持手帕,随着节奏不停地腾挪跳跃。铿锵有力的芦笙古乐,听起来就像是刀枪剑鸣,大砍大斫,气势磅礴,就像是战场上冲锋的号角;女人们的舞蹈,节奏相当快,旋转、跳跃、腾挪跌宕,看起来竟像是猛虎下山一般。 嬉闹的岜沙苗族姑娘 游客尝试镰刀剃头 岜沙独特的民俗有着很多的节庆,比如吃新节。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还有芦笙节、鬼节等节日。有斗牛、吃相思、荡秋千、集体围猪、成年剃发等风俗,可惜我们都没有遇到。给我们再次来这里的一个机会。 岜沙村寨 希望岜沙人千百年来的坚守,所形成的独有文化孤岛永存于世,代代相传。 (来源:神秘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