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舞的裙摆
婀娜的身姿 伴随着动听的歌声 将沉淀了千百年的民族风情娓娓道来 锦鸡舞
——“如山花一样灿烂” 
锦鸡舞——是苗族芦笙舞中别具一格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其中以丹寨锦鸡舞最广为流传。锦鸡舞在现实生活中也为许多青年男女架起了爱的桥梁,在“吃新节”等大型民族活动中让青年男女吹笙跳月,以舞交心,以乐示爱。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反排木鼓舞
——号称“东方迪斯科” 
反排木鼓舞——流传于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祭祀性舞蹈。木鼓舞,分布在台江全县的各苗族村寨。由于受历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传,现存下来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地区的木鼓舞。现如今,台江反排木鼓舞已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踩亲舞
——“最浪漫的舞蹈” 
踩亲舞——是亻(rén)革家群众春节期间的主要娱乐活动,这种跳舞集会的地点都选在亻革家人居住集中的村寨。亻革家踩亲舞是男女青年们对幸福生活执着追求的写照。亻革家踩亲舞风趣幽默,雅俗共赏,受亻革家青年、男女老幼的青睐,每当青年们在集会上跳起这种舞时,周围总是围着不少老中年人为他们助兴。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水鼓舞
——“最热血沸腾的舞蹈” 
水鼓舞——据资料研究显示,水鼓舞至少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水鼓舞里蕴含着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即:苗族水文化与鼓文化。大稿午苗族之所以在水中踩鼓,是苗族水文化传统与人类在自然生存中离不开水的体现。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扁担舞
——“最具原始意义的舞蹈“ 
扁担舞——据了解,在很久以前,雷山县大塘乡掌批村的祖先被逼南迁至此。因途中舟车劳顿、困苦不堪,在此期间一男子因忍受不住夜间的静寞,于是便拿起身边的扁担和镰刀敲打起来,行人亦纷纷加入敲打和跳舞的行列,美妙的敲击声和动人的舞蹈便让人们忘记了路途的辛酸苦累。就这样,代代相传,形成了扁担舞。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铜鼓舞
——“最变化多端的舞蹈” 
掌坳村位于雷山县城南往榕江方向的7公里处——掌坳村,背靠青山坳,以铜鼓和铜鼓舞闻名于世,这里是铜鼓舞的发源地。掌坳铜鼓舞源远流长。传说在千百年以前,先民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到此以后,他们就有喜欢鼓和踩跳鼓舞的习俗了。掌坳苗寨每年过苗年和吃新节时,都要跳铜鼓舞。村里专开辟两个鼓场,每个场地可容观众二千余人观赏铜鼓舞。掌坳铜鼓舞在雷公山区所有的铜鼓舞中,可谓独树一帜。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板凳舞
——“最具交际意义的舞蹈” 
苗族的板凳舞是在走亲访友时,妇女们酒后随兴而起的一种舞蹈。舞蹈场地不限,或在某家里,或在寨坝上。这种舞蹈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板凳,因而得名板凳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