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3月15日,是黎平县双江乡四寨村的摔跤节,是乡村旅游的好去处。 到四寨村,不必说侗家姑娘们举着美酒高唱迎宾的酒令歌,也不必说大榕下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题辞的那块巨大石碑文,就村里内容丰富多彩的摔跤节目,就能让人看个够。
摔跤文化的地理历史四寨位于双江乡东两公里,距离黎平县城63公里。这里地处河谷,村公路穿寨而过,村前为田坝,海拔240米。全村有四寨、平城、摆架三大自然寨,7个村民小组414户,1858人,均为侗族。厦蓉高速公路出口直达四寨平城,县级公路直至黎平县城,交通便利。 四寨的历史悠久,古称千三四寨。南宋时期,这里的开基始祖是“公记”和“公力”两兄弟,兄弟俩追随苗兰祖先,从“三色古州(现榕江车江一带)”顺河迁徙而来,到四寨河口(侗语称孖记)时,“公记”上山开寨创业,后形成七百苗寨。“公力”则沿江而上到寨高定居,公力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公高,二儿子叫公闹,三儿子叫公暖。三兄弟各居一方创业,公高居寨高,公闹居四寨,公暖居黄岗。公闹,在四寨建村立寨,侗语得名虽彩。侗语“虽彩”即四个村寨之意,汉语称为四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设立过乡、公社、大队、公区、村等行政组织单位,这些单位对四寨摔跤节日发展来说非常重要,都非常支持侗族摔跤活动,也是推动侗族摔跤文化发展的后盾。 摔跤文化的历史背景四寨有侗族摔跤之乡的美称,其有积极光辉的发展历程,其摔跤文化的形成,是有相当的历史背景。 相传在明朝喜宗(1621年至1628年)时期,朝政腐败,世态混乱不堪,各寨匪盗成群,关羊吊马,强夺百姓钱财,寨上鸡犬不宁,民众苦不甚言。为加强防范,四寨、寨高商议联盟,共同抗拒匪徒。为统一行动,双方决定选出一位武艺高强、德高望重的首领,带领两寨村民,共同铲除盗匪。 四寨推举出武术高手的公蛮,寨高推举武术雄霸一方的公柳,约在当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进行比武。两人在两寨之间的田坝里进行比武,比了一百个回合后还不分胜负。最后,民众要求两人贴身肉搏,以摔倒对方为胜。结果两人还是不分胜负。众人觉得没有再比的必要,共同拥戴他俩为首领。此后,公蛮、公柳同心同德,带领两寨民众铲除了四寨、寨高一带的盗匪。周围村寨的盗贼,也闻风逃遁。保全一方民众的平安,达到日不关门夜不闭户,牛羊放置山上,也无人牵要的平安境况。为纪念公蛮、公柳两位首领,两寨村民约定每年三月十五日由四寨、寨高轮流办节,邀请周边村寨前来“月也”,在两寨之间的田坝里举行摔跤比赛,切磋技艺,增进友谊。此项比赛,经久成俗,成为一项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延续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从武术到摔跤的发展演变四寨,是侗族摔跤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之前,这里的村民爱好武术、拳术,崇尚武打,散打和冷兵器时代的火棍、刀枪的使用。 四寨、寨高的部落联盟,曾发生过多次打击其他的部落村寨群体,成了雄霸一方的部落村寨。这里历经500多个春秋的发展演化,500多年的文明进程,社会治安秩序得到了相对稳定,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文化素质有了进步。传统的武术散打,对抗性粗俗的打斗,经过长期的改良,成了一项侗族重要的体育文化竞技活动,成了表演性的摔跤节日活动。  摔跤节活动的程序,也是非常讲究的。村民向我们介绍说:铁炮响后,参赛队伍按照寨老们商定的次序,跟着芦笙队伍入场,来到赛场中央,选手们互相施礼,然后退到赛场两端席地而坐,等待点名上场比赛。 有关发展四寨摔跤的生态环境和摔跤训练场地,26岁的摔跤手吴凯成告诉我们:他曾参加过在广州、贵阳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多个表演赛奖牌。他说:侗族孩子一般从七八岁开始练习摔跤,在侗乡村前屋后,田间地头都是现成的训练场。训练时间也不受限制,春夏秋冬,只要有时间,人们就聚集在一起,来一场摔跤。节庆更是摔跤助兴的最佳时间,在增加喜庆气氛的同时,摔跤手也慢慢地练就了技术,渐渐成为摔跤能手。 侗族摔跤规则、摔跤技术、摔跤社会效益方面,四寨村原村支书韦光海向我们一一道来:他说,侗族摔跤规则是以身体先着地者输,一般三局两胜。从技术上讲,有提摔、绊脚摔、拉摔、抱摔等四种,获胜者会得到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在侗族摔跤活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侗族民众的欢迎,流传区域广阔。韦光海说:侗族这项摔跤体育话动,流传于双江乡的四寨、坑洞、寨高、黄岗,从江的谷平、往洞、增冲以及榕江的宰麻等地区。现己发展成一种集武术与娱乐为一体的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产生了良好的效益。1997年以来,每年3月15日的四寨摔跤比赛,都吸引了不少来自广西、湖南、浙江、广州等地的游客和七邻八寨的群众观看。有时观众多达七八万人。在侗族摔跤表演节目上,在国家、省多项比赛中屡获金奖。 2004年10月19日,因侗族摔跤活动,双江被评为第七批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2013年被民委评为“民族特色旅游村寨”,被贵州侗族协会评为“魅力侗寨”; 11月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2015年被省环保厅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