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贤兒_DnEJ6 于 2017-12-18 17:37 编辑
近闻黄平县新州镇东坡片区有一名在山坡上打拼了10个年头才出头,而且都是在“玩山”上玩出风头上的苗家妇女。于是,好奇心的驱使和对少数民族妇女创业精神的敬佩,笔者前不久专程采访了这位“烈女”。
都市回乡创业女 她叫潘义珍,出生在黄平县新州镇学坝村。1985年初中毕业后,在云南昆明工作的舅父杨明渊(《云南日报》记者和中国资深作家)将她接到昆明就读职业高中。毕业后,潘义珍先后在餐馆当过服务员、做过汽车售票员,进过工厂当工人等。在云南工作和生活期间,她看到许多城郊农民通过租赁土地或承包经营花卉苗木,纷纷走上致富之路。这些在家乡里想都不敢想的经营模式,把潘义珍心理挠得痒痒的。为了从创业发展中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她毅然谢绝了舅父舅母的慈心关爱和挽留,回到自己既陌生又熟悉的家乡。
2002年底,黄平县人民政府启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有见识的潘义珍看到农民靠山吃山的“奔头”来了,并决心抓住这个机遇好好带领家乡父老们大干一场。外表文静的潘义珍努力克服平时不善言辞的困难,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她挨家挨户去动员父老乡亲把那些一年收获不了几粒谷粮贫瘠山土和望天田退给政府,并苦口婆心地解释:“大家每年不但能获得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偿,而且山地恢复生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后,子孙后代将从这些“绿色银行”上获得长久的回报”。
村里还多次组织召开会议,从“绿富双赢”、“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等方面,对群众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尽管村支两委和潘义珍在大会小讲上费了不少口舌,但村民主动把责任地让出来作退耕还林的并不多。为了解开群众的心结和顾虑,潘兴珍决定带头担起示范之责,并通过村与村的连结和整合,一下子将学坝、台头和晒金石3个村涉及231户500亩的山土和荒坡承包下来。潘义珍还在承包协议上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如自己投资苗木栽种和管护,农户全部享受退耕还林的粮食和资金补贴;退耕还林后的山林到收益时,农户与自己按4:6比例分配等。鲜红的村委会公章和发包、承包人之间手印在白纸黑墨的协议上“画押”后,群众这才像服下定心丸——踏实下来。
起步受挫“桑蚕梦” 黄平县在退耕还林初期,政府为了把恢复生态与发展经济结合开发起来,不但要让荒山变绿,而且还要让百姓致富。潘义珍在政策的支持下,自己决定从种植桑树上发展绿色经济,以后逐渐带动更多苗族妇女将传统的养蚕产业打入市场,最终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2003年春,她通过申请获得政府支持250万株桑苗后,自己又在筹资和借贷中投入10万多元,以劳务雇请3000多人次的苗族妇女,将幼小的桑苗栽遍了承包山地里的每个退耕角落。在历时两三年的精心管护下,桑树逐渐把昔日光秃秃的坡地换上了绿荫荫外装。
2006年,正当潘义珍踌躇满志将组织苗族妇女们开展家庭养蚕的时候,愁心的麻烦给她来个“当头一棒”。原来,当地老百姓通过市场了解,发现当时蚕茧价格回落太大,并纷纷放弃和拒绝了潘义珍的好意。随着山坡上的桑树一天天长大,她的桑蚕梦一下子化为“伤蚕梦”使500亩桑树在无心管理中,成了附近老百姓的牧场,已经成林的桑树在半年之间已所剩无几。不仅如此,更加闹心的事还接踵而来。因为退耕地上没了桑树,政府就不能把粮食和资金补贴给农户。于是农户又找上门来向潘义珍要钱要粮。有人还当面嘲讽:“一个弱女人能办成什么大事?这是在害我们!”多方面的打击和压力让她有苦无处倾,有泪无法流。早知结局如此,自己何不当初听丈夫的劝告!因为以前她开始计划承包荒山荒坡开展退耕还林时,在公安系统工作的爱人就持反对态度,规劝她不要甘担经济风险。 为了保证农户退耕还林的钱粮得到国家的长期补贴,2009年冬季,潘义珍又厚着脸面和硬着头皮,向亲戚朋友和银行借贷30万元,从林业部门购买15万棵红青杠树苗再次请民工进山补植补造后,230多农户的退耕还林补贴才得到正常领取。
不安分的“玩山人” 种桑养蚕计划的落空和受挫,潘义珍在家人和亲戚朋友眼里,都认为她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因为几年来的“杨白劳”,她不但没有为家里找回一分钱和归还一元借款,反而背负的债务越来越大。因此时常遭到家人抱怨和亲戚的冷落。按理说,她的桑树林变成青杠林后,应该缓下气来坐享其成。可是,潘义珍又再次“好动”起来,她要通过“以短养长”的循环发展来弥补此前投入到荒山上的损失。2012年,她又到新州镇东坡村把100亩荒山租赁到手后,通过垦荒和土地耕整,从种什么、养什么上苦苦琢磨后,又先后到山东、陕西、山西、湖南等地参观学习,最后根据东坡一带的土壤和气候特点,确定在新的承包基地发展“中秋酥脆枣”种植产业,同时还在枣园内外实施配套养殖等,并将草场扩大到220亩,并具养殖肉牛200头的规模。 2013年,潘义珍从施秉县购回50多吨鸡粪开龚施肥后,将8000余株“中秋酥脆枣”种入园内,开始了她的第二次创业之路。常言道:成功之路必有失败之辛。虽然潘义珍从全国各地学到了不少种植枣子的技术,同时还在网上、书本里看了很多成功经验,但不经过实践就不知其难。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大批“中秋酥脆枣”苗木栽植到地里不久,枣树就一天天地枯萎死去,成活率都达不到50%。潘义珍再次陷入迷惘之中。她多次咨询专家和查阅资料,每天还用温度计、PH值试纸在果园里检验气候和土壤,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没有问题”。看着那些等补待种的枣树空穴,潘义珍想购买枣树苗及时填上,然而此时自己和丈夫均已两手空空。
最终又费心周折通过亲友的帮助和银行贷款来解决这种“骑虎难下”的困境。仅在东坡这片果树基地的投入,潘义珍就负债达50余万元。枣树苗的补植补种结束后,潘义珍还在枣园内通过养鸡、养鹅为枣树苗除草消虫,同时又在养蜂受粉上作文章,整片果园形成了利用养牛产生的粪便和沼气液对果园进行有机施肥,实现了无公害施肥的环保水果和有机肉禽品质。在2016年和2017年中秋、国庆假日期间,潘光珍的枣园在飘香的气息引诱下,各地游客纷纷来到果园里开展自助采摘,每年不到一周时间,所有的“中秋酥脆枣”被游客抢摘一空。随着这种特殊枣子的热销,使潘义珍在初步尝到甜头时,她还对果园的发展前景作了粗略规划:果园在2022年达到丰产期时,亩产量1500斤,亩产值将实现2.25万元,因此每年的总产值将达到225万元,可为当地带动55名以上妇女就业。
无悔人生梦初圆 潘义珍凭着一股不怕挫折和失败的干劲,通过10多年时间漫长的苦苦坚守和等待,如今她的绿色产业经济已初见成效,不但果园获得了预期效益,而且之前所承包的500亩青杠林也开始成材上市。由于红青杠浑身都是宝,枝干除了用于制碳烧火取暖外,还是栽培中药材的上等原料,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因此今年黔东南多家药材种植企业都来人来电找潘义珍洽谈定购业务。看到一座座“绿色银行”在逐渐给予自己加薪补利的回报,潘义珍在庆幸这10多年来的辛勤而倔强的付出并没有白费的同时,也赢得了丈夫和亲戚朋友的刮目相看。按目前从初步成材的红青杠上市预算,潘义珍以每棵树10元的成交价采伐,第一批采伐可获得170万元的收入,以后在循环式采伐中,她的这座金山每年不但为自己创造100万元以上收入,而且还使农户获得比常规养猪高数倍的红利。 “创业的艰辛之路,我是这样走出来的。”在采访中,从潘义珍那纯朴和文静的言表中,她感慨地对我们说:“我虽是个弱女子,但只要家庭和社会给我机会,我就要与有胆识的男人一样闯出一番事业来!”。目前她在勾画自己创业的蓝图上,又注册成立了以90%以上妇女组成的“黄平县东坡三和农牧业生态发展专业合作社”,社员遍及了黄平县新州镇东坡、学坝、晒经石、台头等村的苗族妇女,主要经营范围有现代农牧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总面积达820亩。 为了将种养殖基地打造成生态环保的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潘义珍还将枣园建设成避雨大棚试验区,并向周边农民妇女开展科技技术培训,今年已经带动社员和农户发展枣产业1000亩,合作社预计在3年后将解决贫困和留守妇女就业达500个以上。在大胆创新种养殖方面,潘义珍还探索把回归大自然的养殖方式发展养鸡、养蜂、养牛等,并将枣园和管理还原到无耕作、无除草、无农药、无化肥形成纯天然的优质果品,通过毗邻凯里黄平机场、飞云崖旅游风景区和凯施公路的优越条件,将优质的土特产品吸引着从航空、陆地到黄平县观光旅游的人们到基地里享受到最惬意、最快乐的水果自助采摘,并品尝到基地自产的蜂蜜、林下鸡、食草鹅、捕螺鸭、绿壳鸭蛋等,力争每年实现水果销售和旅游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廖尚刚 李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