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沙苗寨子 芭沙苗寨子是中国最后一个带枪的部落,至今保留着男人用镰刀剃头的习俗。剃掉男性头部四周大部分的头发,仅留下头顶中部的头发,盘发为髻是成年的标志。
▲芭沙苗寨 摔跤是寨子里的保留活动
▲小黄侗寨 小黄侗寨是侗族大歌的发源地,她们的演出队曾上过中央电视台,为亿万观众呈现古老纯正的味道。上世纪80年代,他们的歌声甚至倾倒了整个巴黎。
▲小黄侗寨 身着传统盛装出嫁的侗寨姑娘
▲增冲侗寨 增冲鼓楼始建于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是贵州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侗家鼓楼,历来是侗家聚众议事、排解纠纷、迎送宾客、对唱大歌和吹笙踩堂等重大活动的场所。
▲增冲侗寨 重载的马车行驶在雨后的石板路上
▲小黄侗寨 几乎在每个苗家侗寨,随意的走进苗族人家,都会看到织布机,也会看到中年的主妇们坐在织布机上札扎弄机杼的画面。
▲大利侗寨 侗族同胞们依旧保留着传统的种植蓝靛、打蓝靛制染料、架染缸浸染的传统染布技艺。
▲停洞镇 苗族人盘发髻的历史悠久,在《黔南识略》中就说道:苗族“男女皆挽髻向前,绾簪戴梳,衣服以青为色”。
▲郎德上寨 苗族银质头饰样式繁多且精美,众多银质头饰中,银角是为具有代表性的。银角是仿水牛角的形状,以体积大为美。
▲郎德上寨 黔东南苗族服饰,色彩鲜明强烈,丰富有序,主次分明。不同年龄、性别、场合、季节有不同的服饰。
▲郎德上寨 苗族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包裹头帕,也会使用一些物品让包裹出来的头帕形成一定的形状。头戴幞头的大妈们在午后街口。
▲郎德上寨 赶场是一种定期举行的集会。苗族人在赶场时购买自己所需的食物和生活用品。
▲郎德上寨 苗寨里路过的一对母子
▲新塘苗寨 短裙苗的姑娘、妇女,无论春夏秋冬都穿着短裙,已经有五六百年历史。 一般身穿大襟上衣 , 下穿百折短裙 , 扎绑腿。领口、袖口、下摆和绑腿都是姑娘们自己绣制的彩锦。
▲新塘苗寨 姐姐背着自己的弟弟,隐藏在柱子的后面,弟弟好奇地望着镜头
▲新塘苗寨 黔贵地区,怎么能少了鲜美辛爽的辣椒
▲肇兴侗寨 古老的围栏后面,老人带着孩子在玩耍
▲加榜 贵州乃至中国最有气势的梯田,经过千百年的开垦,从山顶到山脚都是层层叠叠的梯田。这些梯田中间均散落着苗乡独具特色的吊脚楼,犹如点缀在银河里的行星。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一层层云雾从河边缓缓升起,这些美丽的梯连同梯田边上的苗乡吊脚楼全都被笼罩在云雾中,远远望去,那些依稀可见的吊脚楼,若隐若现,飘渺悠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