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
把旱地玉米退下来、把现代农业搞上去,这是省委、省政府基于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
由此发端,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这场革命,事关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事关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这场革命,事关全省280万贫困群众脱贫,事关2000万农民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小康路,成为富裕的农民,幸福的农民,有奔头的农民。
这场革命,立足当前,更谋划长远,检验着执政为民的宗旨与初心。由此立意,以调减玉米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牵系着新时代新作为的宏大命题,呼唤我们,在转变思想观念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上来一场革命,在转变作风上来一场革命。
不种玉米,种什么?
经济作物,怎么种?
绿特优新,如何卖?
今天起,连续推出三篇报道,回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 
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小坝镇发展晚熟葡萄种植,带动农民增收 韩贤普 王纯亮 摄(贵景网发) 不种玉米,种什么?    遵义农民:   种辣椒!贵州辣椒最“牛气”,全国价格咱说了算!
  湄潭农民:   种茶叶!咱们湄潭翠芽可是贵州绿茶的代表,享誉全国。   水城农民:   种猕猴桃!你看那绿油油的山哟金灿灿的果,富了百姓,美了生态。
  ……
  让土地增值,让农民增收。因地制宜,各有高招。
  脱贫攻坚“春风行动”拂面而来。承担着全省农业产业统筹调控任务的省农委说,今年的首要任务,就是把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下来,把高效的经济作物种上去。
  种有话语权的!
  种山地特色的!
  种绿色生态的! 
  贵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蓄势已久,喷薄发力。
  规划是——
  15度以下的耕地,主要改种蔬菜、食用菌、草本中药材等高效作物;
  15—25度坡耕地,主要改种中药材、茶叶、精品水果等;
  25度以上坡耕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还林以经果林为主,发展林下经济。
  目标是——
  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
  要种就种“贵州特”!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着力扩大蔬菜、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精品水果之类的优势特色产业规模。
  700万亩茶园,全国第一;
  500万亩辣椒,全国第一;
  13万亩火龙果,全国第一;
  113万亩刺梨,全国第一;
  77万亩薏仁米,占全国三分之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特性,不适宜大规模种植玉米,却以得天独厚的山地立体气候,赐予了贵州这样一份厚爱。
  独特的气候条件,让贵州人的味蕾选择了辣椒,也成就了贵州最具代表性的特色优势产业。
  每年秋收时节,遵义市虾子镇的中国辣椒城,全国各地的辣椒在这里汇聚、交易。
  这是全国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每年交易辣椒多达40多万吨,交易额高达60亿元,形成了“中国辣椒、虾子定价、全球采购”的格局。
  据统计,我省常年种植辣椒500万亩,产量515万吨;加工企业200家,产值约100亿元……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拥有全国辣椒的定价权。
  辣椒,就是调减玉米的重要的替代作物之一。
  在省委农工委书记、省农委主任袁家榆看来,贵州必须要把没有竞争优势的劣势作物退下来,把有话语权的优势作物种上去,不断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改变“样样都有,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状况。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本着这个思路,茶叶、辣椒、火龙果、刺梨、薏仁、马铃薯、蓝莓、蔬菜,成为调减玉米的优先替代选项。

  据了解,日前,省农委印发了蔬菜、食用菌、茶叶、中药材、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指导意见。
  以蔬菜产业为例,《贵州省蔬菜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利用我省的冷凉气候优势,布局春夏、夏秋、秋冬、冬春四个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生产错季节、错品种的优质蔬菜,在上规模的同时,能让农民卖一个好价钱。
  全省夏秋喜凉蔬菜生产向杭瑞、兰海、沪昆产业带乌蒙山区、大娄山区和苗岭山区集中,特色辣椒重点向杭瑞产业带集中,南部河谷区集中了全省冬春喜温蔬菜的70%,食用菌生产明显向杭瑞产业带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大娄山区和南部河谷区集中。
  今年,我省计划发展蔬菜2000万亩、食用菌20万亩、中药材720万亩、水果575万亩,茶叶稳定在700万亩,投产茶园稳定在560万亩以上。
  到年底,经济作物面积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要种就种“市场俏”!
●适应市场需求,什么赚钱种什么,变“为吃而生产”为“为卖而生产”。 
 不种玉米,种什么? 
  六盘水市盘州市盘关镇贾西村给出了答案——
  贾西村山多地瘦,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村。2013年,村民得到一条信息:刺梨在外面很畅销!
  当年,村民建起合作社,放弃玉米,种起刺梨。短短3年时间,当地刺梨面积发展到3.1万亩。
  市场欢迎的产品,价格一定差不了。
  刺梨一路畅销,很快让贾西村摘掉了“穷帽”。

  龙里县湾滩河镇农民给出了答案——
  他们发现,这几年豌豆尖很受人们欢迎。而在香港、澳门的菜市场里,一斤豌豆尖竟然能卖出100多元的高价。
  于是,他们挖掉玉米,种上豌豆尖。
  贾西村和湾滩河镇农民把“脱贫经”总结成一句话:“千种万种,关键是要跟着市场需要种。”
  贾西村的成功让人信服,但今年全省要调减500万亩玉米,规模之大前所未有。
  有人疑惑:玉米是不是都不种了?
  省农委总农艺师黄俊明特别强调,玉米不是不种,而是种好种优。

  在城乡接合部、蔬菜基地、大型养殖基地,适度规划种植经济效益好的鲜食玉米、青贮玉米,正常玉米科研、试验和新品种测试体系要正常运行,绝对不会简单粗暴搞“一刀切”。
  近年来,鲜食玉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国内市场上鲜食玉米的应量和需求量比值为1∶200,产品供不应求。
  市场的欢迎,促成了鲜食玉米价格坚挺和种植面积迅速扩张。
  以糯玉米为例,据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介绍,种植面积在过去十年间从100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增长了10倍。未来这个数字将会变成2000万亩。
  据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的调研显示,我省特有的立体气候尤其适宜鲜食玉米错峰布局。
  目前,我省9市(州)均有鲜食玉米种植,总面积95.2万亩,发展前景看好。
  由此,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提出了我省鲜食玉米发展思路——在海拔低、温光水条件好的地方,每年种植两季;在海拔800到1000米左右的地方,每年种植一季,保障周年供应。
  要种就种“生态绿”!
   ●当前,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必须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湄潭县茶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力地证明了这个基本论断。
  湄潭县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茶叶产业,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
  然而,由于种植方式粗放、标准缺失,茶叶品质参差不齐,湄潭一度沦为外省茶叶产业的原料产地。
  湄潭的遭遇,一定程度上是贵州绿茶发展的缩影。
  贵州湄潭兰馨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循记得很清楚,2000年前后,大量的贵州茶叶销往了全国各地,“可在琳琅满目的茶叶柜台前看再久,都找不到一丝贵州符号。”
  金循在心里问:卖“大路货”的原料,能卖几个钱?出路在哪里?
  经过几年的艰难摸索,茶农们慢慢意识到,必须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做绿色生态的产品。
  进入新世纪,贵州提出“让天下人喝上干净茶”的理念并努力践行,铸造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8年,投资400多万元把规划种植茶叶土地用GPS定位,检测土样的pH值和7种重金属元素,确保茶园土壤安全;
  2012年,重拳打击滥施催芽素的行为,全面禁用催芽素;
  2014年,全面禁用草甘膦和水溶性农药吡虫啉、啶虫脒,茶园禁用农药在国标16种的基础上扩大到63种;
  2015年,修订贵州地域品牌新标准,把特级和一级绿茶的水浸出物含量确定在40%以上,高于国家标准6个百分点,水分含量则限定在6%以内,力争树立中国绿茶的新标杆。
  坚持做干净茶、生态茶的努力终于迎来回报。
  2017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700万亩,“贵州绿茶”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开创了省级茶叶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河。
  “我们坚信,贵州是中国乃至世界出产绿茶最好的地方,贵州是中国唯一全境高原可以出产优质绿茶的省份。”省农委副主任、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很自豪。

  这份自信,正在全省农业产业中蓬勃地生长着。
  水城的猕猴桃、剑河的钩藤、三都的水晶葡萄、罗甸的火龙果、威宁的马铃薯……调减玉米种植面积,这些产业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绿色、丰富、高端。
  “绿色、丰富、高端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省农委总农艺师黄俊明底气十足。在他看来,我省丰富的山地立体气候,为生产多样、丰富、绿色、高端的绿色农产品提供了可能和支撑。
  “要种就种绿特精优,这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黄俊明表示,今年我省将继续推动绿色发展,实施农业投入品减量工程、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农产品认证提速工程、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以最严格的标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