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暴雪,打电话给闺蜜,关心一下她和孩子,却得知她在医院。于是,我把孩子们托付给老公,赶紧驱车去了医院。 现在,闺蜜的孩子已经没有大碍,只是哭得太激烈了,所以晕了过去。 闺蜜抱着孩子,肿着双眼说:“下次,她要我抱的时候,我一定会去抱她。” 孩子要抱抱不是错,而是一种需求。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通过研究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通过通过语言沟通,高达93%的沟通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 沟通效果=7%的语言+38%的音调+55%的肢体语言。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而拥抱是最柔软、最有力量的方式。 成人都需要拥抱来表达情感,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呢,只是一个拥抱,为什么不愿意给呢? 02 不知道有多少家长,陷入和孩子对峙的局面: 你要抱,我不能抱,理由无非是“你长大了,不能再抱了”,“你大哭大闹,不听话,我抱你,就是助长你的气焰”。 肌肤之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求。常被拥抱和亲吻的孩子,比那些被长期冷落在一边,且无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 在拥抱的时候,身体会释放出一种激素——内啡肽,这种激素能使人平静下来,并会伴随一生的幸福感。 拥抱是孩子的一种渴求,通过拥抱孩子可以得到什么呢? ① 从妈妈的拥抱里获得安慰 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对妈妈的声音、感觉和味道就都熟悉了;出生后,喝着妈妈的乳汁,开始依赖妈妈的怀抱,那时候,他们饿了,渴了,尿了,拉了,都会寻求妈妈的帮助。 这种长久的依赖,会变成一种习惯。年龄稍大一些,学走路摔倒了,委屈了,又从妈妈的拥抱里获得慰藉。 言宝说话比较早,每当他干了“坏事”,比如,弄洒了洗衣液,看到阳台上满是洗衣液,我很生气责备他:“跟你说了啊,这是洗衣服的,不可以玩的。”而这时,言宝不会解释,只伸开双手,让我抱抱他。 通常情况下,我都会被他的“糖衣炮弹”给迷惑了,而作为一个妈妈,我诚恳地说,我也喜欢被我的孩子拥抱。 我抱着他问,为什么要去玩洗衣液呢?妈妈说过,洗衣液是用来洗衣服的。 在我的怀抱里,他开始开口解释:“你的衣服脏了,我想帮你洗一洗,你太辛苦了。”说完这话,他更加用力地抱住我。 因为我的抱抱,让他感觉到了我的爱,也给了他安慰,让他愿意说出真心话。 正是因为感受到了我的爱,他才会以爱来回报我。 ② 树立安全感 “哭声免疫法”,是最近几年在中国家庭中特别受宠的一种方法。即孩子哭闹的时候不抱,等孩子平静了,再去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习惯——想要抱抱就不能哭,情绪被压抑,也会导致爱说谎,不表露真心。 在这种隐藏和压抑中,孩子的安全感慢慢丧失了。 俗话说:“小孩见到娘,有事无事哭三场。”为什么哭?就是希望妈妈能抱抱自己,而且,知道在妈妈怀抱里,自己是可以放肆的。 如果孩子哭了,难过了,得不到家长的回应,很容易产生一个假体自我。 楼上邻居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来我家找言宝玩。她不爱说话,偶尔拿言宝的一个玩具,言宝只要给她一个“眼神”,她会立马放下。如果言宝自己一个人玩车,不跟她玩,她就会走到门口,试图开门。我问她:“是想回家吗?”她又摇摇头。她其实是想通过这个方式,吸引言宝的注意。 她妈妈有一个教育她的“法宝”,就是她听话了,就会去抱抱她;如果她一旦有一点“越界”,她妈妈立马就说:“不听话了,我以后不抱你了,不爱你了。” 看似这个“法宝”教育出了一个乖孩子,她把自己“伪装”成妈妈喜欢的样子,心里却毫无安全感。所以,她会在意别人的目光,别人不和她玩,她就会“受伤”。这种教育方式,完全堵塞了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 只有顺应孩子的发展规律,哭泣的时候,及时给孩子安慰和抱抱,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才能让孩子建立安全感。 ③ 给孩子力量 大家对这样的场景应该不陌生:在比赛前,教练或者家人,会给参赛人员一个拥抱,而这个拥抱的作用就是给予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做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件事情,都希望获得父母的鼓励、拥抱。这种身体的鼓励,让他们更有力量去做别的事情。 所以孩子需要拥抱的时间是有限的,当过了那一个时间段,你再提出拥抱,就会被拒绝。 育儿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在孩子的每一个阶段,给予最适合的爱。真希望“孩小不拥抱,大了就疏远”的悲哀,不要在任何一个孩子和父母身上出现。 03 情感作家张小娴说:“拥抱的感觉真好,那是肉体的安慰,尘世的奖赏。” 美国的心理学家哈洛 ,做了一系列猴子和母亲关系的实验: 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单独隔离开,然后让“两个不同的妈妈”陪伴它,一个妈妈是绒布的,身上没有奶瓶;一个是铁丝做的,身上挂有奶瓶。结果显示,小猴子一天都跟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有饿了,才跑到铁丝妈妈身边吃几口奶,吃完又跑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证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皮肤饥饿的问题。而这种问题,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尤为突出。 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拥抱,亲吻和抚摸。 如果孩子的皮肤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极少得到父母的拥抱,就容易引发性情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长大后容易形成一种潜在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 《爸爸去哪儿5》中,邓伦当了小山竹的实习爸爸,可是,小山竹想问邓伦叔叔几个问题,看他是否能当实习爸爸。 见面时,邓伦正在化妆,看到小山竹,他就把她抱起来,坐在自己的腿上。在邓伦的怀里,小山竹低着头,满足地说:“我觉得他适合当一个爸爸,因为他会抱着我”。 拥抱,是孩子判断别人对自己是否喜爱的一个重要的方式。 所以父母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拥抱,多抱一抱孩子。 需要提醒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