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微信新闻】] 平均死亡年龄38岁!大松山墓群出土人体新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9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目前正在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是贵州已发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墓地。近日,动静记者专访了四川大学参与该墓群考古发掘、研究的专家学者,了解文物背后隐藏的秘密。
大松山墓群目前已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类文物4000多件(套),其中370座保存有人体骨骼。当动静记者来到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生物考古实验室的时候,这里的专家和学生正在对出土的人体骨骼进行分析,我们也第一时间了解到了他们的新发现。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原海兵告诉记者,通过对这些人体骨骼的年龄分析显示,平均死亡年龄在38岁左右。在古代,这个平均寿命不算短,“从他们的骨骼保存状况来看,几乎没有看到明显的创伤类痕迹,在骨骼上也很少能看到有砍伤等来自外部的各种各样的暴力伤害,更多的是一种劳损性的痕迹。我们觉得大松山这些人基本上生活在一个比较安稳的小社会里,生前相对来说比较安稳,应当没有遭遇巨大的类似战争、疾病等造成群体性大量死亡的现象。”
研究人员还对大松山墓群出土人骨和牙齿开展了稳定同位素分析,重建了该人群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信息。
原海兵教授表示,根据碳同位素和氮同位素初步分析,大松山的这些个体的食物结构基本上以碳三类食物为主,“可能主要是类似稻米一样的食物,还有类似小米的食物作为补充的食物构成。肉类有一定的摄入,但在他们生活当中占的比重没有那么高。这些人体现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人群之间的差别不是特别大,我们目前认为贫富差距是不大的。”
据了解,从2022年7月起,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对大松山墓群开展了全面考古发掘。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白彬表示:“这批墓葬,我觉得是一批世居的少数民族的墓葬,从两晋开始延续到了明代。这种用一种石头构成波浪墓顶的传统,在当地一直延续没有变化。从材质来看,有很强的延续性。另外,随葬品也是没变的,里面大量随葬的各种珠子,两晋是如此,唐是如此,到了明代也是如此。这个地方很多这种埋葬习俗,1400年来没变过,有很强的延续性。从DNA的分析情况来看,应该是当地世居的少数民族。”
来源:动静贵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黔东南微讯

    黔东南微讯

    板块简介:黔东南微讯让您及时了解黔东南各大事微情,新闻资讯,爱心公益及商家服务信息等。我们的公众号:qdnvxw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11920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