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0:54 编辑 <br /><br /> 进入四月档,各种中小影片再次扎堆,进入电影市场,就拿当下说,就有《诸神之怒》、《春娇与志明》、《神马都是浮云》、《绣花鞋》、《台北飘雪》等数十部各种题材涌入,影迷的观影需求虽相对随机,但在面对商业巨制时往往盲目选择,认为高投资一定等于高质量,这就造成了部分优秀的小成本电影石城大海,今天,笔者就与大家分析国产电影与外来大片的几点明显差别。 一 投资与推广干涉影迷选择 外来大片往往投资上千万,有的甚至上亿,宣传推广铺天盖地,公交车,户外广告牌,网站,杂志封面等,让你想不看见都难,这类型的电影往往仅硬广费用就能抵上一部小成本片子的全部制作费用。在这种视觉轰炸下,部分影迷会认为钱多一定能堆出好作品,认为有钱砸总比没钱好,因此购票时倾向选择商业巨制,如近期上映的《诸神之怒》,打着好莱坞特技巨制进入中国市场,观众购票观看后却大呼其剧情水平太有限被忽悠。这类影迷大多属于观影初级,但对于出品方而言,则是一早就锁定的买单对象。 二 动用大牌明星产生粉丝效应 一部电影是否吸引人,多数影迷都会选择是否有自己喜爱的演员,这样的选择逐渐演变成一种市场体制和规则,在这个大环境下,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会花大价钱请当红的演员,至于剧本打磨程度、拍摄质量、后期剪辑等系列工作则放在了第二顺位,如之前的《大武生》,吴尊和韩庚两位超人气偶像足够让自家粉丝拼了老命冲票房,《十月围城》中李宇春的表演虽遭到质疑,但据统计玉米的购票力占了总票房2层以上,而对于一些小成本电影,没有过多费用请大牌,因此容易被市场忽视。 三 影院排片上的厚此薄彼 除开演员,很多电影都乐于找一家大型的发行公司为自己的电影进入院线有个好排片而保驾护航,如近期上映的《春娇与志明》,在各大影院的排片都遥遥领先其他电影,虽然质量和故事遭到抨击,不过不影响余文乐与杨幂的搭档捞金,毕竟排片场次多,才是票房收入多少的直接元素,因此打破头找一家与主流院线关系过硬的发行公司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定,而对于一些小成本电影,如近期上映的《神马都是浮云》,虽然口碑不错,得到圈内力赞,但因为排片场次太少受到影响,又好比《绣花鞋》虽大力宣传林心如,却因为档期选择错误而大受打击。 I 综上所述,国产电影想要突围成功,要综合的因素太多,不过笔者认为,有诚意,有好故事,才是首要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