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39 编辑 <br /><br />长桌摆古 瑶白听古
再现迁徙历史 摆古节的由来 瑶白,古侗语叫“村押金”,后称“高村”,清代改为“妙白”(即“苗白”),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定名为“瑶白”。 瑶白村有10姓,分别是龙、滚、杨、范、龚、耿、宋、万、胡、彭姓。瑶白村的寨老说:早先各个姓氏来自不同省份和地区,他们当年在迁入瑶白的时候把各自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也带来了。龙家最早到寨中择地定居,滚家是从上边搬迁来的,住在上寨,杨家顺着溪流往上走,在下寨定居。范家、龚家等陆续从各地迁来。 当时,由于滚家的势力较大,因此凡迁到瑶白的异姓一律改为滚姓,成为一族人。 如此一来,势力确是更加强大,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按照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同一族人不能通婚。同时,由于统一姓氏,不同姓氏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交流与发展,传统文化面临断代。 为了种族繁衍,村里曾到60多里外的婆洞一带开亲。《瑶白摆古歌》唱道:“说到瑶白村,十姓为一姓,十个家族为一族,全是主人无亲戚。父子兄弟共同商量,到婆洞结了千家亲戚,人口得到发展,土地得到开发。 因为路途遥远,亲戚不能常来往。一年有很多节日,走亲戚很困难。六月拿肉去会臭,拿酒去也会变味。十月里拿糍粑去会开裂,拿酒去会结冰。 清水江阻隔,雨季河里涨水,寒冬腊月,有船无人渡。带着伞和刀,落雨用伞盖,遇虎用刀搏。结亲就想往近一点的地方。” 一些寨老和有识之士意识到:宗族集权的管理模式使这个村寨陷入了困境。于是,他们萌发了恢复原来的姓氏,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愿望。为了以示郑重和记忆深刻,各宗支采用说唱的方式,追溯各姓先祖进入瑶白前后的历史,后来发展为“摆古”。 各姓之间通过“摆古”形成协议,以寨中登阿琼(地名)为界,分为上寨、下寨,实行通婚,并逐步恢复各自原来的姓氏。《摆古歌》唱道:“我们到平秋、黄门一带,白天吹破木叶,没有姑娘理睬。夜晚到屋边吹口哨,吹干口水,无人来看。到皮所、高坝,同样没有人理睬。所以全寨杀猪宰牛,共同
决议,以登阿琼为界,分上下两寨,一寨为主,一寨为客。恢复原来的姓氏,恢复原来的房族。这样方才在本寨中有了亲戚,有了各自的家族。” 长桌摆古
下午2时,牛塘里摆起了长长的桌子。 看热闹的村民们兴奋地说,长桌摆古要开始啦。 鲁迅在《社戏》里写道:“老旦本来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瑶白长桌摆古跟《社戏》里鲁迅的描述有所相似:老人们坐下来说唱。年轻人不大喜欢这个段落,但是老人喜欢———其实这个段落是整个摆古活动的核心。 牛塘里的长桌还真的比较长,足足有20多米。长桌一头是寨老古师艺人,一头是重要宾客;两边分别是主人与客人,每边两排,里排是男主人,外排是女主人,另外一边的客人也是男里女外;最外边围绕着身着银饰盛装的主客姑娘。 长桌上摆满了碗筷、酒菜、水果、糖糕、牛角。刚摆好,但见那摆古的古师捋捋长长的胡子,眼睑微启微闭,以宏钟般的声音用侗语说起开场白…… 开场白就是交待摆古缘由。给我当“翻译”的侗族姑娘说。 摆古含有祈福迎祥、喜庆,加强民族、姓氏、宗支之间团结等诸多内容,把盘古开天地,历代帝王的功过,特别是本地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村规民约、婚娶等侗家人关心的事及人文景观说唱出来,劝勉乡人遵纪守法,革除陈规陋习,发扬民族传统美德。 摆古属于民间说唱文学。说的部分,古侗语叫“腊耸”,“腊”是念、说之意,“耸”是话或文,这里特指韵文,即侗族的“垒词”或“款词”。唱的部分,古侗语叫“或板”,“或”是做、搞之意,“板”指能唱的韵文。摆古的表现形式就是说唱艺术,摆古的说唱者分为主人和客人,在主方的古师摆完一个内容后,主方的众人就唱歌。遇到盘问或夸奖与谦虚的内容时,客方的古师就要接过主方古师的话题摆,一个内容结束后,客方的众人也要唱歌。整个摆古就是这样循环反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