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微信新闻】] 高铁时代的凯里“乡村游”之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1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2:46 编辑 <br /><br />    凯里市乡村游起步于八十年代末,当时,全市仅有曼洞、麻塘、翁项三个村寨作为政府对外友好接待点,几乎是政府买单,村寨负责表演和接待。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凯里市乡村旅游民族村寨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南花、季刀、怀恩堡、新光、石青、情郎、石龙寨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民族村寨应运而生,在满足了中外不同层次游客的各种需求的同时,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得到了实惠,乡村旅游为凯里市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极积的影响。
QQ截图20151111164922.png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规划管理不到位,特别是交通不便带来的制约瓶颈,使凯里市乡村旅游发展停滞不前,曾一度跌入低谷。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凯里市立体交通体系的逐步形成,凯里可进入性、通达性得到了极大改善,旅游市场半径进一步扩展。时间成本的降低,缩短了空间距离,拉近了心里距离,淡化了省际边界,从感知上改写了传统的行政区划概念,凯里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充分彰显,凯里市乡村旅游又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在凯里市西南面,曼洞、情郎、新光、三个民族村寨,不仅有独特的民族建筑、浓郁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歌舞,曼洞的织锦、情郎的木鼓、新光的芦笙、石青的农民画更是享誉国内外。三个民族村寨,宛如三朵民族之花竞相开放在高铁时代。
一、曼洞苗寨:大地织锦 刺绣之乡
QQ截图20151111164944.png
曼洞苗寨有300多户人家,1609人,92%为苗族,分住在四个自然村寨,位于凯里市西南面,距凯里25公里,距高铁南站15公里。
寨子依山而建,青瓦木屋层层叠叠,屋檐交错,形态别致。寨前为层层梯田,寨后为参天古木。曼洞吊脚楼不象其他山寨依山就势,而是斜坡削为土台,土台之下以长木柱支撑,作为通风之用。通常每栋楼三层,中间为人居,顶层为储物间,底层作牲口圈或堆放杂物。人居的一层为四排三间,中间为堂屋,堂屋前檐下为“美人靠”,堂屋两侧分别为卧室和厨房。曼洞苗寨为贵州“苗族刺绣之乡”。走进曼洞,最直观的就是家家户户皆备染缸,传统的染缸是用杉木制作,高近两尺半,直径达三尺。
22.png
在曼洞,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染色、剪裁、缝纫等流程在家庭作坊都可以全部完成。当地流传有《棉花歌》,讲述了先民找棉种、选棉种、开荒、耕耘、播种、摘棉、夹籽、纺纱、织布、染色、缝制等全部流程,可谓苗族史诗式的作品。这里之所以得到国家级“苗族织锦技艺”的殊荣,不仅仅是因为其工艺精湛,更叫绝的是图案的独创性。原料分素、彩,图案有锯齿、虎爪、蝌蚪、龙须、古老斑多种,其中锦带是锦中珍品,往往为馈赠的上品和姑娘赠情郎的定情之物。
此外,刺绣也是当地的一大文化遗产。通常,刺绣是在底布或丝绸上贴上刺绣的图案,沿着图案挑针用线,而曼洞绣女则不同,她们大多不用现成的样稿或范本,全凭自己的创意,不打底稿,信手拈来。无论花鸟鱼虫,还是飞禽走兽,都意从天来,栩栩如生。2004年,日本友人韭琢先生捐资建成了曼洞刺绣陈列馆。
23.png
曼洞服饰为舟溪苗族服饰的代表。妇女装古朴大方,用色朴素,色为青靛,衣为对襟大领。宽短袖,中短裙。前后各用一块四方形的靛色布遮围。最为耀眼的是曼洞苗女的发型,头饰之上是发髻,下呈遮阳状,呈后“S”形,油光铮亮,颇似一千多年前唐代妇女之发型。据说,要挽出这样别致的发型,至少要有一米以上长的长发。
曼洞苗寨可谓“衣装简朴古风存”。寨里主要的民族节庆有正月芦笙节、七月爬坡游方节、十月祭祖节等。其中的爬坡游方节就是苗族男女的情人节,所谓游方就是苗族特色的谈恋爱,以歌传情,以歌定情。
曼洞苗寨还保留着大量的传说、古歌、情歌、哀歌,尤其是苗族《贾理》。《贾理》是苗族最经典、最权威的文献,它记载了苗族祖先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智慧,为人处事的道理,处置事物的事理,解决纠纷的判理,分析问题的辩理,理中有例,事中含理。
QQ截图20151111165004.png
二、情郎苗寨:古楠护佑 浪漫绿谷
清水江有一条9公里长、行走在大山里的支流,名字极浪漫:情郎河。情郎河畔有一个以河命名的苗族村:情郎村。情郎村有六全自然村寨,全村5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全为苗族。
情郎村的苗族,在凯里定居延嗣至今有二十几代人,600多年历史,定居时间与曼洞苗族相近,其服饰、发型也一模一样,应当与曼洞同族同宗。
情郎村位于凯里南面,距高铁南站17公里。经曼洞苗寨,大约二十分钟车程便可到达。情郎村六个自然寨,基本分布在一座硕大的山体,从山麓的牛寨、高寨、小寨,散落在一座苍翠的坡面,情郎村寨最高海拔有1000米以上。盛夏阳光充足,风清凉爽,山泉甘甜清凉。
QQ截图20151111165020.png
情郎村寨送给我们的第一个惊喜,是辟在山谷里的梯田。这里的梯田不以规模取胜,而且巧妙地组合成景,山顶上,三五块梯田层递错落,一两栋青瓦木屋点缀其间,自然、人居与田园竟是如此的和谐。从高处俯瞰,山底的大寨村——情朗村最大的自然寨,绿色的梯田围合着层层叠叠的寨子。梯田是绿油油的,田埂是淡绿色的,无数梯田像一块块大大小小、精心雕琢的绿色玉片,横搁竖摆,拼接组合成一个随意而有意味的图案,图案中央是密集的青瓦屋顶,墨色,温润,其间不规则地点缀着绿树。情郎村给我们第二个惊喜,是大寨外围小山上一排高大茂密的楠木树,这些珍贵楠木树都是千年古树,不仅记录着苗寨的历史,也给村寨带来祥瑞之气。
情朗村寨的民居、服饰、妇女的发型与曼洞苗寨无异,常见的民族节日庆有大年初四的芦笙节、七月半的吃新节、五月的端午节。二月间的“翻鼓节”是情郎村最具特色的节气,“翻鼓节”以村里原生的情朗木鼓舞而得名。木鼓舞是一种群体舞蹈,以鼓掌为引导,妇女们按敲鼓的节奏,时进时退,舞群整体逆时针旋动,与汉民族古时的踏歌十分相似。
这里的手工刺绣、民族歌舞属于自然状态,还没有形成巴拉河旅游带那种规模与影响,但其纯粹的原生味道,又是巴拉河流域的苗寨所不及的。
三、新光苗寨:六代技艺 百年芦笙
从凯里市场区出发,向南15公里,便进入一片开阔美丽的河谷地带:云谷现代农业园区,在农业园区的北坡,一排排青黄相间的苗式吊脚楼映入眼帘,那就是新光苗寨。这里距高铁南寨4公里。
新光苗寨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的传习基地。新光村所在的舟溪镇及周边苗寨群落均以芦笙制作、织锦花带久负盛名,世称“舟溪二宝”。其中新光苗寨凭借芦笙制作发祥地、世界大芦笙诞生地、贵州省“芦笙制作艺术之乡”、名工巧匠等美名而誉满天下。
26.png
据说新光苗寨来自湖南洞庭湖畔,由湘入黔,先是到达榕江,明清时再度迁徙至凯里三棵树镇,有少数人家又从三棵树镇分迁,最终落户在今天的新光村,这一住就是四百年。新光村全为潘姓,历经十几代人,新光村由几十户人家繁衍至今天的130户、近600人口的村寨。
QQ截图20151111165038.png
新光芦笙是传统的六管芦笙,沿用中国古乐“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由簧片、笙斗、竹管、共鸣筒构成。也有个别工匠制作15管、18管、21管、27管芦笙,其音阶包含半音,囊括对笙、母子笙、组合笙等类型。近年来,还推出了旅笙、莽筒、地筒等新产品,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近几年的中国.凯里甘囊香国际芦笙节上,还隆重推出了高达7.6米的世界最大芦笙。
高铁时代,立体交通体系的建立,是凯里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红利”。高铁时代为凯里构建“快旅慢游”体系提供了重要契机,凯里乡村游通过理念、产业、业态、格局、营销、服务六个方面的升级,实现旅游市场供给由浅层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由浅层服务向深度服务转变,真正让乘坐贵广、沪昆高铁而来的游客,在凯里停下来、住下来、静下来,去感受过程、享受快乐、融入自然,深度体验凯里好山好水好空气,体验苗族村寨民族风情、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凯里市文体广电旅游局 雷安平
图:雷安平 潘万登
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我们只是转述网友(微友)的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如有不同意的观点我们也将为你转述

  3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凯里人论坛

    凯里人论坛

    板块简介:“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凯里人论坛”引领时尚凯里生活!欢迎您的关注凯里人论坛公众微信。
    我们的公众号:kailiren168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22720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