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4:05 编辑 <br /><br /> 1954年,国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庄重地宣布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就保证了各少数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1956年,国务院批准镇远专员公署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同年4月21日,贵州省人民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筹备工作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5月5日至10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筹备工作委员会成立暨第一次会议在镇远召开,各县派代表团参加成立大会,以广泛征求选择“州址”的建议。 首先是天柱、三穗、黄平、台江县的代表团发言,强调他们3个县过去建有飞机场和飞机跑道,地势宽,都是产粮区,有木材和其他矿产资源。台江县代表发言提议建在施洞,因那里水路交通方便,完全是苗族聚居区。作为炉山县代表,我在会上主要提出了七条意见。
九十年代的凯里大十字
我当时的发言是:听了各县的发言,都想争取“州址”建在自己的县,而且提出的优势条件各有千秋,我们炉山县代表团认为,炉山县的凯里镇更好、更独特。州址应建在凯里,更为合适。 1 1950年刚消灭土匪后,中共贵州省委在少数民族县搞过土改的试点、中央民族访问团到凯里访问,在团长费孝通、副团长杨辛正以及省公安厅、省民委的帮助下,1951年1月,在凯里成立第一个苗族自治区,党中央和毛主席都很重视,在全国影响大,推行民族政策有基础。
2 凯里是黔东南的大门,交通便利,陆路有湘黔公路直通湖南,上至贵阳,左路可通麻江、丹寨、雷山,剑河、台江,右路直通黄平、施秉、镇远、岑巩、三穗、天柱到黎平、从江,而且湘黔铁路正勘测新修,火车站设在凯里。凯里地理环境好,气候宜人,历史上是军事必争之地。凯里区有广阔的大坝农田,土地肥沃,是炉山县的产粮区,出产大米、包谷、烤烟以及各种蔬菜。周边有几十里长、十多里宽的起伏丘陵地带,有利于城市的发展,有建筑发展空间。3 凯里北大门有大龙井水,可供凯里城市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凯里有师范学校,初中有二中,小学有一小,民办小学有5所。
4 炉山县的4个区都有煤矿,称为煤海之都,保障城市人民生活需要,而且也保障工业发展材料的供应。更多保证国家煤炭出口的需要,有煤炭就能增加人民的财富。5 炉山县各地有丰富的铁矿和重晶石,有利于发展工业生产原料的供应,增加社会财富。
6 凯里香炉山脚下虎庄乡周围,据专家推测,虎庄周围有“大汽油田”,现在苗岭地质大队有几十台钻机开机钻探,寻找石油资源。
7 历代以来,凯里农贸市场每个赶场天都有上万人进行物资交流。湖南和“两广”的客商云集凯里从事商贸活动,凯里真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利于经贸的发展和往来。
我发言后,得到各县代表团的热烈鼓掌,同时,我要求大会主席团安排时间,并派车让各县代表团到凯里实地考察。大会主席团采纳了我的建议。第一天,各县代表团来到凯里参观,并到大友庄实地查看,大家认为,州址建在凯里比较理想,地势开阔,整个凯里是空坝子,交通便利,水利条件也好,又是第一个建立自治州的地方。后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筹备委员会采纳了将州址建在凯里的建议。1956年7月23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凯里为州府所在地。
凯里夜景
59年的峥嵘岁月,凯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9年前的凯里只有600多户人家,现在变成了一个繁荣、独具魅力的都市,并先后拿下“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风貌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少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一个个荣誉来之不易,是全市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对凯里建设发展的肯定!当然也与那段鲜为人知的发言密不可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