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23:11 编辑 <br /><br />
黄平,作为国家级舞阳河风景名胜区的龙头和大门,是贵州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县份之一,舞阳河风景名胜区十大景点,黄平境内有4个,即重安江、飞云崖、旧州古镇、上舞阳河。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倾倒了无数海内外游客。重安江:位于县城南20公里处,景区有三朝桥、野洞河、十里古峡、石笋沟、朱家山原始森林等景点。
“三朝桥”是重安江入峡的第一景,三座桥系三个朝代修建,三桥并列,间距不盈10米,横贯于重安江上,被誉为全国独一无二的“桥梁博物馆”。 黄平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有待识别的民族——亻革家,在黄平有2万多人口,占全国亻革家总数的一半。亻革家人聚居于壑谷和高山之腰的绿树丛中,青瓦木屋依山而建,有着古老、纯朴的民风民俗,亻革家人以大米为主食,喜吃糯米,辅食小米、玉米、亻革家待客,劝饭重于劝酒,宾至高歌敬酒,客返则设卡敬酒,载歌载舞欢送。舞家崇拜祖宗,有每餐必供之俗。家族同祭一个“祖鼓”,祖鼓系用一节4.88尺长、1.2尺以上直径的香樟树根,凿空制成。存放在一个宗族内,供几十年一次的祭祖用,谓之过“哈戎节”。亻革家服饰男简女繁,最引人注目的是亻革家姑娘的头饰,从服饰上可以追溯该民族古代为狩猎民族,至今亻革家崇拜弓箭,从古到今把弓箭作为祭祀对象,民族研究者把亻革家人称为“羿的后人”。根据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会副秘书长、作家刘芝凤以亻革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为题材撰写的《寻找羿的后人》,2001年,央视《探索与发现》、《早安中国》、《神州大舞台》栏目及省内外20多家新闻媒体,以“寻找羿的后人”为主题,争相对我县重兴乡有“亻革家大本营”之称,居住着655户亻革家人的全国最大的枫香亻革家风情寨及塘都、望坝等亻革家村寨作了报道,古朴多姿、朴溯迷离的亻革家风情;清新甜美、婉转起伏、内涵深厚的亻革家歌舞,成为展示我州浓郁民族风情的一大亮点,引起海内外的极大关注。
黄平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大县,苗族占全县人口的55%,湘黔铁路旁的谷陇、苗陇、翁坪等地是黄平苗族人民的聚居地。苗族多居山区,寨居多达七八百户或上千户,寨中极重视绿化,常存有古树,住房多为木板瓦房,桐油漆板,光彩夺目。苗族人民热情好客,常以自酿米酒待客,一醉方休。鸡稀饭、姊妹饭、酸汤鱼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名菜,其制作简便、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苗族服饰工艺精湛,独具一格,苗女盛装的衣裙均以紫红色为底,由数十块大小不一的挑花织绵等布料缝制而成,以银制品为首饰,其银冠、银耳柱、银项圈、银手钏、银戒指、银腰带等光彩夺目。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节日集会颇多,内容丰富,吹芦笙、跳芦笙舞、板凳舞、斗牛、骞马、斗鸡、对山歌等形式多样,风情浓郁,在我县尤以谷陇大寨、太平、重兴半山、黄飘大寨等苗族风情寨为著。
黄平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可谓是“大节三六九,小节月月有”。黄平谷陇苗族九月芦苼会,盛况空前的飞云崖农历四月八民族集会和枫香革寨的哈戎节,尤为著名,这些节日集会人数多达数万人,是黄平苗族、亻革家民风民俗的大展示。除此之外,还有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姊妹节,爬坡节,吃卯节等。节日里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是苗革人民欢庆节日、喜庆丰收的重要表达方式,著名的苗族芦笙舞、板凳舞、跳姑舞、踩鼓舞、舞家的踩亲舞、春插舞、竹杆舞等,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巧夺天宫的民族节日盛装,更是令人陶醉。黄平是文化部命名的“现代民间绘画画乡”,苗族画家潘迎华是画乡杰出代表。在这里,苗革人民精心制作的银饰,蜡染、刺绣、挑花、织锦、织带、呢哨,从头到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视作一部卷帙浩繁的民族节日文化史诗。这里的少数民族地区已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列为世界18个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和世界十大少数民族文化“返朴归真,重返大自然”最高档次的旅游圣地。特产名称:黄平泥哨 特产产地:黔东南 黄平泥哨图片: 黄平泥哨介绍: 黄平泥哨为苗族老人吴国清首创,以粘土为原料摔打掐捏,制成鸟、兽、虫、鱼等多种动物形状,中空留孔可以吹响。泥坯入窖煅烧后涂色,形象夸张,色彩鲜明,深受儿童喜爱。
幵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