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谭仙女 于 2016-7-11 13:10 编辑 <br /><br /> 4月20日上午9时许,来自台江各地的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汇聚于台江姊妹广场,欢度一年一度的“中国苗族姊妹节”。
这一天的台江姊妹广场人山人海,变成了歌舞的海洋,银色的世界,而走上了舞台的苗族儿女,用服饰、用舞姿、用歌喉、用真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姊妹文化,诠释“东方情人节”的真谛。
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家们举起手中的相机,拍下了一组组足以震撼世界的镜头……2016年的中国苗族姊妹节,就这样面向世界开启……
盛大游行场面【李林 拍摄】
阿哥为阿妹梳妆
姊妹节节日活动安排
据了解,2016年届苗族姊妹节以“相约苗疆腹地?情定锦绣台江”为主题,将举办的节日活动有: 苗族盛装万人游演 “百对新人情定台江”集体婚礼 苗族文化?台江论坛 民族民间旅游商品展销、招商引资洽谈会 万人苗歌对唱、姊妹情深篝火晚会 斗牛、斗鸟、斗狗等民族民间传统竞技活动
“五大”作品征集活动:中国苗族姊妹节主题歌曲、中国苗族姊妹节logo、苗族民间故事、台江“城市名片”、”印象台江”摄影作品征集
此外,位于台江县清水江畔的施洞镇、老屯乡还将上演苗族盛装拦门迎宾、飞歌伴唱千人盛装踩鼓、苗族老庚摸鱼捞虾习俗演示及苗寨之夜等一系列苗族传统活动。
台江苗族姊妹节解读
姊妹节踩鼓 苗族姊妹节又称"姊妹饭节",是贵州省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台江县域内各支系的苗族过姊妹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间。台江苗族姊妹节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施洞地区的姊妹节。
2006年5月20日,贵州省台江县申报的苗族姊妹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为中心,以邀约情人游方对歌、吃姊妹饭、跳芦笙木鼓舞、互赠信物、订立婚约等为主要活动内容。它被喻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姊妹节的前身是"坡会"。苗族姊妹节的范围较广,几百个村寨十几万苗族在礼仪习俗有所繁简或大同小异,在传说上也略有不同,究其来由的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苗族姊妹节的传说,主要来自长达五百多行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两个姨妈的子女,男的叫金丹,女的阿姣,他们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金丹一定要娶阿姣,阿姣也非嫁金丹不可,却遭到父母及族人的反对。阿姣的父母要让她嫁回舅家(旧时苗家习俗称还娘头)。
阿姣不愿嫁回舅家,一定要嫁金丹;金丹也不愿娶别人,一直在等着阿姣。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天天都偷偷约会。因怕父母和寨老发现,他们俩相约在野外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偷偷地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年复一年,经过一番磨难和顽强不屈的抗争,他俩终于结成了夫妻。于是便有了"姊妹饭"的典故,即苗语叫带给情人吃的食物为"藏饭",汉语意译为"姊妹"。
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传说台江县施洞地区有八百个姑娘因找不到男朋友而嫁不出去;三丙大塘地方有八百个青年男子,也因找不到媳妇而打单身。老年人们想起了阿姣、金丹"姊妹饭"的典故,教姑娘们用阿姣、金丹的办法,把三丙大塘八百个青年男子邀请来吃"姊妹饭"。
这样,人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双双、一对对结成了眷属。从此以后,吃"姊妹饭"就演变成为以青年男女间挑选情侣为主要内容的节日活动。
苗族男女青年仰慕阿姣和金丹对爱情的执著,纷纷仿效他们上坡相会。姊妹节由此而来。据《苗族古歌》记述,苗族聚居的地区过去都过姊妹节,如今大部分地区已失传,唯有台江县还完整地保留着这一习俗。
2、相传台江县的革一地区,有一个苗族大寨,寨子里的男子们每年都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打猎,很久很久都不回来。寨子里还有众多的妇女孩子和七十个如花似玉的姊妹。妇女们劳动回来就养儿育女,过着她们永远也过不完的日子。姊妹们上山摘果与下田劳作,在家姊妹们还纺纱织布织锦与挑花刺锈,他们织出来的布箱子都装不完,他们织出来的彩锦啊,比天上的彩霞还美;他们绣出来 的花,蜜蜂蝴蝶都飞来驻留,可是七十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心里总是畅快不起来,因为她们已经到了豆蔻之年了。
于是姊妹们又相邀去开田,她们选择了一个水源丰富的地方,把心思转移到开荒造田方面来,开啊开啊,开出了一块好大的田,从这边田胜望不到那边田胜了。于是她们在田里放养了很多很多的鱼,春天来了,他们在田里播了糯米种子,秋天到了,她们打下的糯谷装满了一仓又一仓,酿出了一缸又一缸的糯米酒。吃喝穿戴都有了,可姊妹们总还觉得缺少了什么,很少有歌声笑语。
老人们看出了姊妹们的心思,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建议她们把吃不完的糯米和喝不完的糯米酒保存起来,待来年春暖花开的时候,用精米制成糯饭,再到田里捉来鱼虾壳螺蛳设宴,招呼远方的青年男子前来吃姊妹饭、喝酒跳舞、交谊择偶。第二年确实通过这种形式,有部分妹妹还选上了如意情侣而高高兴兴地嫁出去了。以后吃姊妹饭便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节日。
3、相传苗族从前居住在遥远的东方。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活困难和灾荒战乱,被迫不断往西方迁徙,而每逢到一个地方居住一段时间,就有一部分姊妹要嫁出去,再次迁徙嫁出去的姊妹就回不到家了。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于是他们决定在春暖花开的时节里,到田里捉来鱼虾,相邀已嫁出去的妹妹们回来和未嫁姊妹们相聚一起,吃一餐姊妹饭相诉衷肠,然后依依惜别,这样相习成了一年一度的姊妹节,俗语:吃了一餐姊妹饭,了却一年相思情。
4、传说施洞口最初是姊妹的世界。那时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几十个漂亮的苗家姑娘率先来到这里,伐木垦荒,耕耘播种,赢得了第一个金灿灿的硕秋。次年,在春风拂撩、万物动情的季节里,姑娘们也感到了爱情的渴求,她们便向四邻八寨的后生们发出邀请。后生们闻讯莫不惊喜万状,纷至沓来。于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姊妹节"便相沿陈习,流传至今。
丰收——挑着小米回家
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吃姊妹饭是这个节日的重要礼仪事项。按本地人的说法,吃了姊妹饭,防止蛀虫叮咬。姊妹饭同时也是姑娘们送给情侣以表达情意的信物,是节日中最为重要的标志。
下田撮鱼捞虾是姊妹饭活动之一,一个寨子的姑娘与另一个寨子的小伙子相约,以撮鱼捞虾谈情说爱等风俗活动,寻找意中人。踩鼓是整个社区参与节日活动的重要方式,姑娘们在父母的精心打扮下,身着节日的盛装聚向鼓场踩鼓,从鼓场上可以看出谁的服饰艳丽,谁的银饰既美又多,苗族人以此方式展示自己的服饰文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