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千年史歌 百节之乡】麻江铜鼓“芦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6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鼓苗寨
是一个古朴而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位于贵州苗岭山麓的麻江县,堪称民间艺术的宝库,这里有农历正月的“芦笙会”,有二三月间的“闹冲”,有七月的“爬坡”等民族节日,还有早已享誉中外的苗族农民画和风格独特、个性突出的苗族服饰、工艺品和歌舞,以及引人注目的“铜鼓文化”。

据传
铜鼓村原来只有赵、王两姓,后来又逐渐迁入了许、潘、罗、乐、孙、陈等。苗族过去称现在的铜鼓村为“哩哥”(DTBGHIB),即对当地苗族“哩家”和“哥家”两大族的合称。当时的“哩哥”有一对恩爱夫妻,男的叫告假法,女的叫吴皮道(音译),婚后多年因无儿女,就希望做善事向上苍祈求儿女。一天,吴皮道对告假法说:“我们是不是兴办什么好事,让天地赐恩于我们?”告假法说“让我们兴跳鼓吧,为苗家兴一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于是,告假法和吴皮道在新春时节买来铜鼓,杀猪宰牛祭祀祖宗,招待客人,四乡八寨的苗族同胞纷至沓来,且吹且奏,且歌且舞,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第三天五更笙歌散去后,告假法夫妇收拾场地,竟在鼓场里捡到了一个儿子。……从此之后。每年的新年便是这里跳鼓的节日。渐渐地人们就把“哩哥”变为“铜鼓”了。


苗族芦笙会是苗族最普遍、最盛大的聚会,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约在农历9月27日举行,为期一周。相传,芦笙管是诸葛亮教苗族人民做的,所以他们又把芦笙管叫做孔明管。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了,芦笙节具有悠久的历史。

节日期间
男子穿对襟或右大襟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锁呐、铜鼓,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绣花彩带,佩带银饰,边说边笑跟随而来,人们伴随着芦笙的乐曲翩翩起舞。芦笙会结束时,苗族男女青年进行“游方”活动。芦笙会时,附近市县方圆几十公里的人都来赴会,一时间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围成一个个圆圈跳芦笙,小伙子在圈内捧着长长短短的芦笙边吹边跳,姑娘们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
​
芦笙节,是当地苗族人民喜迎新春,预祝一年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也是苗族男女青年“游方”的好时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