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一位远离黔东南故土近60年的台湾老人 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6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7-06 [url=]秀美黔东南[/url]

辉煌六十年     秀美黔东南
距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庆祝活动         还有17天  



路:家乡通路感动老兵
  “一板墙”的花又开了,漫山遍野,像朝霞,像流云。
  

“一板墙”这个苗岭深处的小地名,位于三穗县瓦寨镇烂木桥村,在未通公路前,是从村组到区府的必经之地。蜿蜒的羊肠小道崎岖险峻,祖祖辈辈嗟叹行路难。因这里山形险要,旧社会常发生“关羊”(拦路抢劫)之事。而这个几乎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地名,却深深地烙印在一位远离三穗故土近60年的台湾老人杨明跃心中。60年春去春回,“一板墙”上的杜鹃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它与生活在苗岭深处的人们见证了黔东南山村的变化与发展。

  父亲给我说过这样一件事。那是1996年的一个夏天,父亲从县城乘中巴车回家,车到泸洞河时,一位头戴黑色鸭舌帽,坐在1号位子的老人突然问道:“这是哪里,要到一板墙了没?”车上,我父亲认识的一位姓杨的人回答说:“我们这里修了泸稿公路,现在不过一板墙了。这里叫泸洞河,往前走经木良、桃场就到顺洞了”。
  我们村的公路是1987年冬天修通的,一端连接310省道,一端通达良上乡,叫泸稿公路。未通公路之前,祖辈们一代进县城是“上高坡下深岭两头黑”。如若是春夏涨水,那是无法走出小山村的,即使出去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因为塌方或山洪暴发是无定势的。父辈们每次进县城做买卖,总是在头一天准备好几把干竹子,捆好当火把照亮。
  车到顺洞后,老人走下车,站在顺洞桥上望着盘山路、文冲阁(地名),久久伫立。我父亲在鞭炮声和迎接声中向街坊打听才知道,这位老人是50多年前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又随国民党部队逃去了台湾。两岸关系稍有缓和后,这位老人多方打听,才辗转经香港到广州至贵阳,回到家乡三穗顺洞探亲。老人名叫杨明跃,三穗县瓦寨镇顺洞屯上村人。从台湾回到顺洞后,他看到公路从自家河对面的村通过,就出资20万元修建了一座跨顺洞河两岸,连接老寨村与屯上村的水泥结构大桥,取名“光众桥”,意为方便两岸群众往来。除此之外,杨光跃还出资10万余元支持“希望工程”,在顺洞小学的旁边修建了一栋教学楼,供当时的民办初中使用。
  现在光众桥还在,教学楼依然。藏在苗岭深处的“一板墙”几乎没有人能记起,因为宽阔的公路早已将山路取代。




灯:松油点亮到电灯照明

灯草,这一草本植物,现在在乡下的河沟边还能看见它的身影,但它的用途早已停留在历史深处。据父辈说,他们曾将这种绿色植物割来晒干,然后小心的剥去外面一层皮,留下里面的白芯沾油照明,故名“灯草”。这是一种照明手段。还有另一种:点枞稿,即燃松油柴。现在,我家乡的山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树林,这是近些年来实行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的成果。在没有电而煤油又紧缺的时代,父亲一辈把松树的结疤部分砍下来,然后用斧头把它劈破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用于夜晚照明。我们那里管这种叫“枞稿亮”。

  “灯草点亮”和“枞稿照明”我没有亲历过,煤油灯我是用过的。有句俗语说“农村三件宝,米桶油壶烂棉袄”,这“油壶”就是用来装煤油的。那年月,赶集的小路上,肩扛担筐的背背篓的都少不了一个塑胶壶,十天半月,逢赶集,又要买煤油了。煤油灯比点灯草和用枞稿照明方便多了,但还是有很多的缺点。有一年,在县城里的舅公送给我家一床雪白的蚊帐。但一年后,这蚊帐就被油灯的黑烟熏得再也洗不白了。
  1985年,我们村通了电,从此,村里告别了“油灯岁月”,用上了电灯。2000年,全县农网改造,稳固的线路送去了最亮最明的灯光,也送去了党和政府最贴心的温暖和关怀。灯光像遍野的山花一样,灿烂了每一个山村小寨。





 炊:火塘鼎罐变微波炉电饭锅
  80年代,我们乡下住的大多是小茅屋,煮饭做菜就是在火塘上架个铁三角,铁三角上架口鼎罐(砂锅),再烧着柴火。这种鼎罐饭,我至少吃了不下15年的时间。还有一件事也使我加深了对鼎罐饭的记忆。那时,我一个四叔刚退伍回来,认识了一个小县城的女孩,几番接触后,这位女孩提出要到四叔家看看。四叔起先是不同意,但最后还是经不住“诚心恳求”,答应了。女孩来到我四叔家住了一晚,回去后就冷落了四叔。后来女孩家父母放话出来,说是是因为她闺女不知我们那里是什么鬼地方,煮饭居然是把米装在一个黑乎乎的东西里,在柴火里旋来又旋去。
  98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学校任教。上班后的第二个星期,老父亲因为觉得我走教太辛苦了,于是从家里拿来了一口砂锅,又在街上给我买了一个烧煤球的炉子。这时我煮饭的炊具不是鼎罐了,而是高压锅。三年后,我的厨房又添了电饭煲、微波炉。此时,烧煤球的炉子也被液化气炉取代,我父亲从家里拿来的那口土砂锅也“光荣下岗”了。




  建州60年,前30年我因为还没有出生或尚年幼,对人事没有多少记忆;而后30年,我亲历目睹家乡的巨变,人们的吃穿住行已不知上了多少个台阶!现在,我所在的小县城里到处都是商铺,高铁、高速、国道、省道、县道、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尤其是高铁的开通,让我们东进西出南下北上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黔东南建州60周年庆祝活动宣传片

动动手,为黔东南民族节日投票,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有什么想法,可在微信右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