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去黔东南,拍摄记录蓝靛染布及手工制衣已愈十年。十多年间,记录的零星照片和笔记,我一直没有整理,散存于电脑硬盘。这次《常德晚报》溯源沅水文化寻根采访团一行至黔东南,约我写篇民俗小稿,不禁开启了我尘封的记忆。 
染桶都搁置在室外,因造靛时间长、气味重。
凯里市三棵树镇的南花苗寨,是一个依山傍水、自然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苗族村寨。1991年7月,我吃住在南花寨潘支书家。潘家没把我当外人,屋不落锁,柜不关门。他们忙不过来时,我也会伸一把手,挑水、舂米或抱柴火。但有两件事,我做不来:制衣与做饭。老支书不让我插手,因为在苗族人眼里,这是女人的份内活。男人做,没出息。

加工"梅树"皮、"黄花"根,可得到红、黄色染料 到南花前,我不识蓝草。一天,支书的儿媳抱回一大捆绿油油的植物,我以为是本地特色蔬菜,还说“这怎么吃得完”。直到“蔬菜”被选摘、洗净,放进染桶里浸泡,我才知道这便是久仰大名的蓝靛草。蓝靛草又被当地人称为蓝草,春种夏收。蓝草发酵腐烂一个月,浸泡液由黄绿色变为蓝黑色时,滤掉杂质,兑入一定量的石灰水,沉淀成深蓝色汁液,造靛才告完工。 
染布时,在染液中加入适量的草木灰,以防掉色脱靛 潘支书告诉我,布染得好坏,关键在靛水比例、染液温度、提染时间、漂染次数、挂浆手法等等,一个环节出错,布可能就染得不好看,或深浅不一,或掉色脱靛。老人打趣地说:深浅不一还能穿,掉色脱靛就上不得身。脱下衣,身上还印了个完整的衣形,那份尴尬自不必说。他老伴还强调,在染布时加入适量的稻草灰水和米酒,染出的布色泽饱满、耐洗不褪。

一匹布染得是否漂亮,关键看染布人的手艺
苗族是个多支系的民族,种类繁多、样式丰富的服饰是分辨各支系的重要标志。她们常用蜡染与扎染的手法,使靛蓝色的衣服更漂亮美观,其手法的差异,也是区别部族的依据。蜡染,将土布漂白,煮米糊挂浆,平放于板上晾干,拿石头稍磨毛刺,再用蜡刀或羽毛管蘸溶化的蜡液或松香勾画图案。最后将蜡版放入蓝靛中浸染,用沸水去蜡。扎染,依设想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布缝合定形,或直接用线捆扎,让布皱拢重叠。染色时,折叠处难上色,未扎部分易着色,渲染图案解开绳线即现。 想要染出设计好的图样,得先画蜡,再分层染色
2005年8月,我在雷山县的西江千户苗寨遇见了阿浓。这个地道的苗族姑娘,自小随母亲学习染布、绣花、缝衣裳,凡与制衣相关的手艺无不精通。阿浓说,苗族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针线活的优劣,就是评判女孩是否勤劳与贤惠的重要标准。女孩出嫁,除了披金戴银,还得穿一身亲手纺、织、染、缝、钉、绣的新衣。新娘的服装做工精致、雍容华贵,娘家因女儿聪明乖巧,而风光;婆家因媳妇能干贤惠,而有面子。
布染色后,还要反复涂抹鸡蛋清并锤打光亮
去年7月西江“吃新节”再见阿浓。她一身精美雅致的蓝底苗绣盛装,雍容华贵,大气庄重。辞别时,反复叮嘱我:“这件衣花了我5年时间,不过节,舍不得穿。一定要寄照片给我哟。”

刺绣装饰后的苗服,是苗女最美丽的节日盛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