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支系众多,苗族姑娘的头饰种类也各有差异,呈现出桃李争妍,各显芬芳的景象。
头饰造型及纹理往往源自相应分支的远古传说,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或自然神、图腾神崇拜意识,使其具有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纹饰往往又是区分各支系的外部标识。 头饰种类包括银角冠、银帽、银围帕、银抹额、银飘头牌、银发簪、银花梳、银发网、银耳环、银童帽饰以及某些在节日中的特定饰物。
苗族银饰,追求其大、其重、其多。头饰集中体现了追求其大的审美原则,西江苗族银角当为典型。图为黔东南台江施洞银冠。平时银冠是零星部件,穿戴时才组合成型。

(黔东南台江施洞银冠)
>>>>贵州月亮山银花梳
银花梳,流行于贵州月亮山北一带苗族中。这把银花梳上的圆球型是菩萨头像的简单造型,表达了花梳主任祈求庇佑的心理。
>>>>黔东南银羽飘头排饰
银羽飘头排饰,流行于黔东南台江、剑河交界一带。飘头排从抹额中变化衍生,脱离原形较远,故有此称。飘头排造型为一根横在额顶的硕大银羽,两端分叉为四,尾端束敛为尖,各自叁开,摇摆飘逸,羽感极强。飘头排正中为圆形浮雕朵花纹样,环饰芒纹。
>>>>舟溪苗族头饰
舟溪苗族头饰,“富者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髻腰”,清代史籍即有记载。迄今舟溪苗族头饰与史籍描述极相似,但银索已被毛线代替。
>>>>黔东南银花插簪
银花插簪主要流行于黔东南境内,皆为花朵造型,花形颇似桃、梅。花瓣皆为双数,6-10瓣不等。花样多作簧状颤枝处理,花枝数少则7枝,多则19枝不等,但必须是单数。
>>>>黔东南银饰的组合
黔东南都柳江流域苗族头饰极重视多种银饰的组合。此头饰以银花帕顺额缠首至后,用红布结花连接。顺额插宽形雀花大簪,高耸惹眼。斗笠插针团团围住髻顶,银梳遮住髻底,不使青丝外露。头饰呈现出繁缛的装饰风格,形成组合之美。
>>>>黔东南龙纹三岔银角
龙纹三岔银角流行于黔东南都柳江流域。三岔银角以牛角为基本造型,中间突起一支为崇尚鸟羽的银羽。当地人在佩带三岔银角时要在每一支角的顶端插上白鸡毛。
>>>>黔东南台江施洞银饰
黔东南台江施洞地区女性自幼年起打耳洞,逐次用细木枝、木棍、纸卷填充,使耳洞逐渐扩大。佩带耳环后,耳环由轻而重,自小而大,单个耳环最大直径达40厘米,重达近150克。由于耳环过重过大,致使当地不少妇女的耳垂因不堪负重而豁裂,但这丝毫不影响当地苗族妇女饰银愈重的追求。
>>>>苗婆鱼银排圈
排圈为三圈,密布动物及花卉纹,动物造型古朴是都柳江流域苗族银饰特征之一。排圈内圈之鸟,长身巨尾,中圈动物,似兔似羊,外圈则狮虎莫辨。似是而非不甚准确的造型,使项圈图纹平添一层神秘之感。三圈皆有鱼纹,其中内圈更是把鱼纹放在倍受敬奉的正中位置。
>>>>藤形银项圈
藤形银项圈省略了花饰突出重量显示财富。
>>>>银排圈
银排圈在贵州都柳江流域分布较广,分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排圈通常为压花或浅浮雕,实心排圈为錾花纹饰,亦有素面无纹。排圈纹饰多为龙、凤、花、草。排圈数一律为单数,少则三,多则十三,追求排圈重量是该区域具有共性的审美心理,直接影响着胸饰的造型和款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