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 正是稻谷飘香、稻田鱼收获的季节,黔东南州作为“中国有机示范州创建单位”,各地依托山地生态优势发展的稻鱼共生养殖有机农业也迎来了丰收季,各村各寨呈现出一片“稻香鱼儿肥”的喜人景象。
黄平:惊现最大的“稻田鱼”
在黄平县新州镇十里桥村龙塘组,在一片不规则的梯田里,稻秧长势喜人,但在稻田中央却出现了惊人的一幕,一条由水稻种植而成的“稻田鱼”栩栩如生,吸引了不少游客。
近年来,龙塘组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稻田养鱼示范园,带栋农户增收致富,实现了“稻香、鱼肥、村美、人乐”,成为“三农”新的增长点。2016年,国家投资38万元发展了稻田养鱼,村里29户种植了95亩稻田,其中19户、84人为精准扶贫对象。
目前,村民们正打算把“林下鸡”和“稻田鱼”申请商标专利,进驻农村淘宝,让其它县市、乃至全国品尝到他们推出的绿色食品。
今年以来 黄平县把“稻田养鱼”工程作为2016年实施扶贫攻坚战略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引导农民推广“稻田养鱼”,发展生态水产农业,稻田养鱼成为该县群众脱贫致富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2016年已经投入扶贫资金71.25万元,有7570户推广稻田生态养鱼面积10500亩,户均1.4亩,每亩投入3-5公斤鲤鱼苗,按稻田每亩产出田鱼15-25公斤产量,每公斤生态鱼30-40元计算,亩产收入600-800元,户均纯收入达1000元以上,实现水稻和田鱼双丰收,为群众脱贫打牢基础。
从江:稻鱼鸭生态产业发展良好
从江县的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从江世居的各族人民在土地资源紧缺的自然条件下,长期摸索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
201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2013年国家农业部将其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China-NIAHS)。 2015年从江县稻鱼鸭生态示范园区被列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园区。2016年从江县开始实施创建稻鱼鸭标准化示范点,辐射带动园区农户发展稻鱼鸭产业,项目实际完成面积3233亩,其中标准化示范面积2600亩,帮扶示范面积633亩。涉及14个乡镇42个村2744户,其中贫困村14个。目前苗种补助发放工作已经完成,发放鱼苗60万尾,鸭苗6万羽。项目建设资金到位情况为州级资金15万元,扶贫资金552.02万元,县级产业资金201.79万元。
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遗产地这张名片,打造世界原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发展稻鱼鸭生态系统,促进农户增产增收,向精准扶贫、产业脱贫的目标迈进。
从江翠里秋意浓,秋收烧鱼欢乐游,9月3日,在从江县翠里,人们进行农家原生态野外烧鱼
榕江6万余亩稻田鱼喜获丰收
8月27日 榕江县寨蒿镇平堡侗寨五组村民江草亮在开田排水捉鱼,稻田里呈现稻香、鱼肥、人欢的喜悦场景。
今年以来,榕江县紧紧围绕打好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稻鱼精准扶贫项目,免费为农村贫困户发放5200亩鱼苗,同时鼓励群众发展稻田生态养鱼6万余亩并喜获丰收,产鱼1520余吨,农民收入6100余万元。实施稻田生态养鱼促进农民稻谷、稻鱼双丰收。
丹寨“稻花鱼”成了客商们的“抢手货”,鱼儿还在田间就已被抢先订购!
这天,丹寨县扬武镇五一村村民王珍一家人正在田间忙碌的抓鱼,这些鱼原本打算留着待客,却没想到会如此畅销,鱼还没出田,就被客商抢先订购。王珍告诉记者,她家的鱼卖30元一斤,每年卖鱼至少可以挣3000多元。
五一村村民王珍告诉记者,因为去年他们家养的鱼一条就有两三斤,客人看了之后就直接预定今年的。 五一村距离县城不到20分钟,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水源丰富,把“稻花鱼”的文章做好,将旅游与生态农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品尝鲜鱼,观赏梯田,形成一道乡村游的新景致。 五一村党支部书记彭朝斌说,村子离县城比较近,村里的稻田是连片的。发展稻田养鱼,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体验农村生活。还可以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带小孩到田里面游玩、抓鱼,来观光。
据了解,今年五一村有600余亩稻田养鱼,一亩可以收50到60斤鱼,按照市场上30元一斤计算,一亩就可以为农户增收1500元左右,全村每年创收90万元。
镇远:发展稻田养鱼13000多户受益
[size=1em]2015年开始 镇远县引导农民把稻田养鱼作为重点特色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开辟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时下正值秋收季节,镇远县今年作为扶贫项目打造的2.1万亩稻田鱼也喜获丰收,13000多户养殖户受益。
8月30日,在镇远县金堡镇冽洞村,该县农业局对冽洞村稻田养鱼项目进行验收,经过放水,捉鱼,过秤等环节后,验收结果很快出炉,冽洞村稻田养鱼达到亩产65公斤的产量。 稻田养鱼,直接受益者是养殖农户。镇远县农业局及各帮扶单位和乡镇免费为农户提供鱼苗,农户只需要做好田间管理,就能轻松收获稻田鱼。 冽洞村发展全村700余亩稻田养鱼,按每亩稻田产鲜鱼25公斤以上,产优质稻谷400公斤以上,亩产值比常规稻田增加产值1250元,综合亩产值将达3000元,700亩稻田养鱼总产值将达210万元。
目前,镇远县以金堡镇、蕉溪镇、都坪镇、报京乡等乡镇为重点的稻田养鱼项目逐渐成型,全县共发展2.1余万亩稻田养鱼,带动13000余户农户通过稻田养鱼增加收入。
三穗:特色产业成为农民脱贫“加速器” 今年以来,三穗县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提升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原则,鼓励和带动农民大力发展“稻鱼、商品蔬菜、畜禽养殖、精品水果”等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县脱贫攻坚进程。
该县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紧紧围绕“精准”二字和群众意愿,全面掌握贫困村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量身定制产业发展计划。目前,全县根据各乡镇不同区位优势和产业特点,初步培育形成了以稻鱼、商品蔬菜、畜禽养殖、精品水果为主的优势产业。同时,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和社会力量加快产业的提质增效和配套延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能人大户+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打造特色产业链,辐射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融入到产业发展中来,确保贫困村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 截至目前,全县建成稻鱼工程基地2.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3.6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138家,精品水果基地2万亩。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蔬菜种植7.439万亩,蔬菜产量7.43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出栏畜禽427万头只,实现产值28168万元。
黔东南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有机食品养身,民族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具备特天独厚发展现代有机山地,高效农业的条件,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基础。 黔东南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强化有机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脱贫攻坚的促进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同共赢。既能“守住底线”,促进黔东南走出绿色生态、有机发展的新路;又能“共奔小康”,走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路,让更多的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同步小康,建设“中国有机第一州”,促进全州经济跨越发展,实现绿色致富、有机致富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