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邪说”黎平·三龙1949前有“变婆”“会放蛊”真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侗族大歌发源地

(黎平三龙·九龙村)

历史渊源简介


  九龙侗寨地势洼地而建,以河流贯穿中央,两边分布丘陵,集民居、鼓楼、花桥及其公共空间为中心向外连续辐射,构成网状格局,建筑有全木结构、砖木结构,小青瓦、吊脚、吊柱等含有浓厚的侗族建筑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具有浓郁侗族特色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民族村寨。



  地理位置

  九龙村位于永从乡驻地西北 8 公里,东与豆洞村毗邻,南与永从乡高构村相邻,西与岩洞镇竹坪村接壤,北与中罗村交界。九龙村距“黎洛高速”长春匝道口 11 公里,距省道“黎从公路”永从路口 7 公里,县道“长春至九龙”、“九龙至永从乡高构村”从境内穿过。

  行政管属

  九龙村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西南部,属永从乡管辖。九龙村辖九龙、已国、地海、平洋、牙望、井庭、高牙、合水、平脉、已畔、归良等 11 个自然寨,22 个村民小组,720 户,3 200 人,其中九龙寨有 9 个村民小组,302 户,1476 人。是纯侗族村寨。

  自然条件

  全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海拔 560 米,年平均气温 16℃,常年降雨量度 270 毫米,无霜期 280 天,森林覆盖率 76%。附近最高山峰海拔 1000 米。永川乡桅杆坡海拔1218 米,九龙河流经过的地方形成一个狭长的河谷坝区,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村寨沿着坝区星罗棋布,每相隔一公里左右就以一个自然村,大寨一二百户,小寨三四十家。山区多为黄壤和次生黄色石灰土,土层较厚。除了靠近村寨边的山脚多开为自留地外,山上植被保存完好。九龙矿产主要以水晶石矿为主,主要分布于平脉自然寨坡脚。

  经济状况

  九龙村范围内现有 779 户,3569 人,劳动力 2140 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 311 人,五保户 24 人。主要经济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劳务输出次之。农业以水稻为主,油菜、棉花次之。中药材种植业以白荷、茯芩、天麻等为主。林产品主要是杉、松、竹。畜牧业是牛、羊、猪、家禽养殖为主,为散户家养,不成规模。

  生活习俗

  饮食习俗:九龙寨侗族的日常生活比较简单,总的来说,侗族人喜食糯米、鱼类、嗜酒、好酸。婚姻习俗:一、行歌坐夜 二、定婚习俗。永从历史上是县政府所在地,永从和上黄村人员来源复杂,有相当一部人原是汉族,后来变成了侗族;又有一部分侗族受到汉族的影响而改装易俗,因此他们在风俗习惯、服饰、饮食、语言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比如上黄和永从的人不会唱侗族大歌,寨中没有建鼓楼。因此,历史上三龙人从不与上述两地的人交往,更谈不上结亲。三龙人认为上黄、永从人是“侗变客,要不得;客变侗,不中用”的。他们不好客,比较狡猾,三龙人敬而远之。而永从、上黄的人一直看不起三龙人,认为三龙人土气,不开化,说三龙有变婆,会放蛊等,他们也敬而远之。这种关系到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有所改变,主要是三龙地区的许多年轻人读书走出山门后,思想有所改变。



  历史沿革:明朝晚年,奸臣当道,吴氏先祖盛公,原籍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朱梓巷白沙井人士,因得罪高官李松刚,要被满门抄斩,盛公闻讯带着家人连夜逃亡离开江西,来到广西芦陵安塘三里居住,后生世禄、世德、世铭、世雄四个公,由于害怕朝廷追杀,四兄弟不得不分散逃亡,分别流落到广西映水、古州、靖州、都河、黎阳、开太等地。

  四弟雄公一路逃亡,来到今中潮镇上黄村白果树(地名)居住,后生八子,即:尚新、尚轩、尚宗、尚训、尚珪、尚煦、尚太、尚端。因白果树风水不佳,生养子孙都患有梧桐脚肿病,弟兄商量后各自逃离别处,老大随水而上至“八完”(地名),老二至竹坪“宰母”……,只有老八留在白果树,迄今已有几百年之久。

  后来老大看见白天鹅迁徙至“萨兰”(地名,现三龙男女老少都在此地“踩歌堂”)落脚,孵蛋生雏,见此地风水秀丽,因此又迁至“萨兰”定居,起名山洞(三龙)。之后有外姓投奔固随吴姓。

  随着漫长岁月,人口增多,寨子增大只好分为三个寨子,即:九龙、中寨、罗寨等,共有十一个大房族,九龙是母寨,有五个房族,即:“腊简”、“腊汗”、“腊将”、“甲九”、“宰门”。中寨有两个房族,即:“腊腕”、“斗苗”。罗寨有四个房族,即“何家”、“吴家”、“张家”、“斗汤”,这十一个房族各自有内外姓。


关于话说九龙村有“变婆”“会放蛊”是真是假,
来自侗族文化产业基地平台的观点。

首先来说说什么是变婆?

            变婆又称“老变婆”“牙变婆”。是贵州苗侗等地区流传的的一种妖魔。按照民间传说,变婆大多是由死去的年轻女性变化而来。这种女性生前有着某些特征,例如瞳孔能发绿光、手骨残缺。死后三日或五日(另有七日之说),“揭棺破土而出,形体依然,颜色不类,心尚知觉,惟哑不言,呼叫有声,腥秽之气随风飘荡,闻臭欲呕,毛骨悚然”。民间认为,变婆主要会造成两种危害:一、吃小孩;二、对成年人实施性侵害。

我认为这本来就是一种传说,我在三龙也听老人说过,在那个原始的侗寨环境里你去听感觉还是有些真实感。但至于真有没有,我不好说,反正我没看到,我倒是希望三龙有。至少现在看来不在是一种伤害,而应该认为是一种“侗族文化历史迹象”,对三龙侗族文化的了解和探秘有着很大的学术关注点。

其次是,苗侗放蛊的问题。

蛊,是一种人工施以特殊方法,长年累月精心培养而成的神秘物体,可以大可小,一般为动物,动物类的一般两只为一对,但也有极少类为植物。而施种的方法可以直接施种也可以间接施种。蛊只能是女子所养、所种,男子无法养种。与湘西赶尸术、泰国降头术并称为东南亚三大巫术。

蛊为远古之时所传神秘巫术,并只在湘西苗族女子之中所有流传,世循传女不传男,其他民族不曾有,纵有类似,但也远不能与此物相比。早为三苗先民用于情誓,两只为对,亦称情蛊。如遇背叛,一方自尽,蛊从其体内飞出,引动另一情蛊破体飞出,使其巨痛七日之后方气绝而亡。后来有汉族男子进入苗疆,见苗女多情,便居住下来,待二三月后,借口离开,许久不回,苗女自尽,汉人蛊飞人亡,导致谈蛊色变。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一部分医药家,也以记下一些治蛊之法,但所记之法,多不可取。蛊有多类,如人患病需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由于苗侗是一家,聚居环境(凯里一带)的原因,侗族也有流传“放蛊”一说。别的哦不太清除,但在侗族大歌发源地——黎平三龙地区,我小时候的确听说九龙村有“放蛊”一说。不过据我了解,“放蛊”是绝密而且很不光彩的事情,也是侗族人民最痛恨的极少人群,被认为是“阴险小人”,整个房族的人都会避而远之。并且大多数都是对族内觉有有着深仇大恨的人“放蛊”。我那时也是听我奶奶、爷爷说哪家哪家有,叫我不要乱吃他们给的食品。

        还说万一吃了“蛊毒”会诱发体内的寄生虫,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中体内的寄生虫会被诱发,极快的繁殖,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你的生命,而且还查不出死因,说着很恐怖!不过大家放心了。那是1949解放以前封建思想的产物,现在肯定没有了,即使有也存放在三龙侗族文化历史博物馆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