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丹寨】最美黔东南,云上苗乡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8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丹寨县,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全县辖3镇4乡1个国营农场,县境内多民族聚居,有苗族、汉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78%,是国家级贫困县和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县。面积940平方公里,总人口17.2万人(2013年)。县人民政府驻龙泉镇。            丹寨是贵阳、遵义、铜仁地区出海的重要通道和黔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丹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宜人,是理想的旅游度假、避暑、休闲胜地。生态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茂密,植被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60.3%,丹寨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分布于全县七个乡镇,很多乡镇特色村寨的民族文化是贵州乃至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精品。2007年,经文化部门申报,省文化厅批复命名了“扬武乡蜡染艺术之乡”、“排调镇麻鸟锦鸡文化之乡”、“龙泉镇排牙芒筒芦笙艺术之乡”、“龙泉镇卡拉鸟笼艺术之乡”、“南皋乡石桥古法造纸之乡”。
经济社会发展                “十二五”期间,丹寨主要经济指标成倍增长,部分主要指标多次进入全省前10位甚至前3位,创造了全省瞩目的“丹寨速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9.3亿元增加到23.7亿元,年均增长16.3%,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增速排名最高达到全省第3。财政总收入增加到2.3亿元,较“十一五”末翻了一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亿元达到1.37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37倍;公共财政支出达13.2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16元,年均增长11.4%;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4元,年均增长16.7%,增速连续四年排全省前2名,其中有两年排全省第1。五年来相继获得“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特色县”、“国家产业扶贫试点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具民族风情县”、“中国最佳旅游文化县”、“全国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先进集体”、“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省首批扶贫攻坚整县推进示范县”、“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产业开发区有金钟经济开发区、绿海蓝星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石桥旅游景区和龙泉蚩尤文化园。丹寨进入了广州三小时经济圈、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凯里都匀半小时经济圈。全部行政村都通了油路(水泥路),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国家级贫困县。新增76个村通宽带, 3G 技术全面普及、 4G 网络覆盖全部乡镇,较“十一五”末,电话用户增长42%、互联网用户增长2.4倍。
        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4.1亿元,开展7个省州级示范村、36个重点推进村、20个整镇推进试点村的路、水、房、电、讯、寨建设,建成一批特色产业新农村,农村面貌日新月异,成为首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通过积极争取,实现了省长继续联系帮扶,争取到国家审计署、大连万达集团、贵州银行等单位帮扶,引进贵州茅台、清华科技园、贵阳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积极推进电商发展,建成丹寨县电子商务创业产业园,“云上丹寨电子商城”在淘宝、京东、微商等各大平台上线运营。丹寨被命名为“贵州省妇女特色手工示范区”,“锦绣计划”在全省推广,欧阳黔森团队创作基地入驻韭菜沟。
        围绕“1+10+10+ 2 ”大力推进18个“到村到户”工作,贫困人口累计减少6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从49.2%下降到21.6%,5个贫困乡镇摘帽、10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标准。
        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113.0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2.3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78%,通过全省第一批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作为全省和全国西部地区的唯一代表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经验。2015年底通过全省第一批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验收。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改革,开展“厂中校、校中厂” 校企合作,累计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11598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锦鸡舞
        锦鸡舞发源于丹寨县排调镇境内,流传于苗族“嘎闹”支系中穿麻鸟型超短裙服饰的亚族群。在传说里,锦鸡是他们的命运吉星。于是,他们模仿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又模仿锦鸡的求偶步态跳芦笙舞。至今,锦鸡舞仍在他们的祭祖活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锦鸡舞在十二年一次的祭祖活动中担当重要职责,节日娱乐是锦鸡舞表演的最大内容。婚庆、迎客礼仪、青年男女的“跳月”,都依托锦鸡舞来进行。                锦鸡舞的伴奏芦笙,苗语称:“更拉”,又称“四滴水”。表演锦鸡舞时,男性吹芦笙作前导,女性随后起舞,排成一字形,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跳。下肢动作多,上肢动作少,左右手垂直于短裙边放松,随舞姿自然摆动,脚步尾尾律动,回环复沓、优雅流畅,含情脉脉,细腻娓婉,酷似锦鸡在行乐觅食。
苗族蜡染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传统印花工艺。古称“蜡缬” 。亦是苗族“丹都支系”世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苗语称“木图”(mub tut)。该支系自称嘎弄(ga33 nou23)他族称之为“白领苗”。
        丹寨蜡染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现今丹寨苗族蜡染的分布区域位于县东南面的扬武乡、排调镇一带,以扬武乡的排莫村、排倒村、排调镇的远景村为中心。
        丹寨苗族蜡染是为制作者本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也是女性的艺术。主要制作的都是日常生活用品,有女性盛装和童装、床单、背面、包袱布、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寿被等。            丹寨苗族蜡染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点蜡是以圆点排列为虚线,再由虚线组织成图案;画蜡则以线和块面来描绘图案。苗族蜡染可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几何纹比较抽象概括。如“涡妥”纹,而丹寨苗族蜡染更喜欢使用自然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特别是鸟的变化最为丰富,想象力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石桥古法造纸
        位于丹寨县北部,南皋乡西部的石桥村。据专家考证,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具有唐代造纸艺术风格,石桥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它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制作白皮纸。石桥村造纸人家,每年择吉日举行盛大活动,祭祀蔡伦。
        石桥古法造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纸制品有白皮纸和彩色纸,其中彩色之可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由于石桥白皮纸靠原始手工操作,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产品远销西欧和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贾”流传在丹寨县全境以及凯里市、黄平县、麻江县、雷山县、三都县、都匀市等的苗族部分地区。“贾”为苗语音译,意为贾理,即苗族经典。它是一种在当地苗族社会中最具权威和影响深广的独特文类,为亦诗亦歌体文学样式,总篇幅有1万多行。“贾”的内容广博精深,包括开天辟地、人类产生、苗族迁徙史与分布、婚姻制度与婚俗、苗历、祭祀等等。           “贾”是苗族先辈留给后人最为重要和深具代表性的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文学、史学、哲学、法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语言学的综合集成,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贾”中记述了许多关于人类及自然界中的矛盾、纠纷及这些矛盾、纠纷的解决或发展结果。苗族先民通过口述巨著“贾”来叙述与解释人类和自然的重要现象,阐述最基本的人生道理与自然观,树立评判是非与美丑善恶的依据和准则,从而构建起一套苗族特有的“贾理”,成为苗族人民自己的“圣经”。            苗族人民传承“贾”,是通过举办传授班、家庭传承、拜师学习等形式,并形成独特的传承仪式。
苗族苗年
        苗年(苗语“nongx niangx”、“nongx niangx nes”),是清水江、都柳江流域苗族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自古以来,这一地区的苗族就使用着与汉族 “农历”不同的历法——苗历。苗历的岁首,即为苗年。   过“苗年”的日子,有经协商按顺序进行的习惯。时间在农历的十月、十一月期间,这种习惯,也使得这些不同的苗寨在各自不同的“苗年”日子里,轮流成为该苗族区域的狂欢中心。           “苗年”对于苗家,是庆祝丰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劳作的结束与欢乐的开始。到了苗年,芦笙和鼓就可以搬出来尽情欢跳。从这天开始,苗族群众便开始了一寨又一寨的芦笙盛会和一个又一个的喜庆节日,走村串寨,你迎我往,一直欢乐到春天二月里的“翻鼓节”。             “苗年”的主要活动,包括杀年猪、打糯米粑、祭祖、吃“团年饭”“串寨酒”、跳芦笙等,部分地区还举行斗牛、斗鸟、赛歌等活动。           随着汉文化的影响日深,“苗年”的传承地区在不断缩小,很多苗寨放弃了“苗年”,只与汉族同过“春节”了。
苗族服饰

        丹寨县境内苗族“嘎闹”支系有七个亚族群,他们自古就有把自己的图腾物作为饰品图案来穿着佩戴的习俗。从现在能收到的古老服饰对比,七个亚族群古装差别微小,最能保持原貌的是“雅灰型”的百鸟衣。随着时间的延伸,各亚族群的区别越来越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能体现的刺绣或蜡染技艺上,竭尽其能地表现他们的图腾物—--鸟纹,把鸟纹发展得淋漓尽致。正是这种对鸟的极度崇拜,造就了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并向外透露了“嘎闹”支系的族源信息。而“百鸟衣”“锦鸡服”“蜡染古装”等则成为对鸟崇拜的集中体现,也成为该支系鸟文化艺术的经典。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
        丹寨县芒筒芦笙祭祀乐舞主要流传于丹寨县境内所有的苗族村寨,以及周边雷山县、榕江县、三都县、都匀市的部分地区。
        《苗族简史》已有定论:苗族最早的乐器是芦笙,芦笙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乐器“笙”与“匏”。苗族在长期战争和迁徙中,芒筒芦笙一直伴随着他们,并以此鼓舞苗族先民战胜了一次次的困难和挫折。到丹寨定居后,苗族人民世代保持了芒筒芦笙乐舞最原初的宗教功能。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每队由三支芦笙、13支芒筒组成,每支芦笙和芒筒需一个人吹奏,全乐队为16人组成。吹奏时,芦笙领于前,芒筒随于后,且吹且舞,沿着顺逆时针方向围成圆圈,缓缓向前。吹奏中,众人以脚蹬地,发出整齐的舞步声以和之,所以苗族称为“齐心集鼓社,齐步踩笙堂”。
        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最初作为苗族鼓社祭祀活动的宗教乐舞,后延生为丧葬仪式,至今仍在苗族村寨里的丧葬仪式上使用。丧葬用的曲调有过路曲、进门曲、悲伤曲、送别曲、安慰曲、离别曲等曲调。芒筒芦笙祭祀乐舞是苗族的传统乐舞,专为宗支大型祭祀和丧葬之用,它演奏独特,曲调悲壮肃穆。具有鲜明的宗教乐舞特征。
赖显&徐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