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别具洞天的飞云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11-30 [url=]秀美黔东南[/url]

清晨的薄雾弥漫时,在飞云崖夜宿的人,就早早地起来,我们拨去门栓,打开山门。





山门前
拐了一个弯的公路,据说是明清京师通往云贵、缅甸的必经之道,今天依稀可见古驿道的遗迹,却很难想象500多年前官差使节游士行商过此的情景。倒是几个乡娃趁着露水赶着牛,顺着飞云崖的外墙往山里走去,和他们搭话,乡娃朗声道“牛要去吃草”。

被雾气浸润的碑墙格外红,古人留下的墨迹愈加清晰,先后100多位文人墨客和达官显贵在此留下的诗赋,让沉寂中的飞云崖透着一种高贵。文人墨客们喜欢在水边、山间,读书、做诗、行画,似乎要从流逝中寻求永恒。他们喜欢山川与字纸间的那种呼应关系,而飞云崖让漂泊的书卷和才子同时安顿下来。他们从遥远的京城来,山重水复,只有这里是安顿他们行脚的地方。
一位心怀社稷,而又脚踏实地的先贤,积累得太多,躬行得太多,却遭受贬斥。王阳明从湖南进入贵州,一路心情悲愤压抑,谪赴龙场驿途中,在飞云崖小住,就在那块悬而欲坠而不坠的巨石前,心情为之一振,惊叹“天下之山,萃于云贵,云贵之秀,萃于斯岩”“唯至于兹岩之下,则又皆洒然开豁,心洗目醒,相与延恋而不忍去”。




他在养云阁里沉思,他取飞流而下的瀑布洗濯与止渴,他端坐摩崖石刻前仰天长啸,所有这些,或许都为他日后龙场悟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林则徐嘉庆24年赴云南充任乡试正考官,途经黄平,在飞云崖小憩,极赞“天然奇秀,真如金枝玉叶”。明末清初撰《贵州通志》的吴中蕃称:“谁能过此不停鞍”。就是那个以植党营私,招权纳贿留名于世的和珅,奉皇帝之命赴云南办案,也绕道而来,面对“怪石嵌空,玲珑如云”的美景,写下优美的游记,刻成碑石,至今清晰可见,成了飞云崖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碑刻。学者兼诗人、书法家何绍基、郑子尹被飞云崖的奇丽所征服,留下了恢宏瑰丽的长篇七古。何绍基长达80句七古《飞云崖》,把崖上的如云奇石拟人化,连用数十个比喻刻画云石态,诡谲之至,是诸诗文中最见才气和功力的一篇。



那些得志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受宠和被贬的达官显要,游走此地,数日不还,在青山奇石碧水间,任性读书吟咏。倦了,枕石而眠;兴起,恣意挥写。他们的面孔顿时明亮起来,超凡脱俗的气质在山门里沉淀下来。最有灵气的是那些数以万计的白鹤,展开裙摆一样宽阔的翅膀,于古木、深山间一闪而过。钟情于飞云崖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这是一种相遇,而不是寻找。《飞云岩》、《香花藤》这样的诗,“丹崖皓月护千年”这样的长联,“天惊石破云倒垂”这样的佳句,让我们这些后人总是无限神往又无限怅然,要是能与他们结伴同游名山大川,人生也就真算得上是惬意了。







史载飞云崖建筑群始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年),总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既有宗教建筑风格,又有园林建筑风格,建筑群依崖而建,由月潭寺、月潭公馆、养云阁等组成。民间传说是当地潘姓人家最先在这里插草为界,圈下了今天飞云崖的地界。每年在飞云崖举办的苗族四月八节庆,都要由潘家吹响第一声芦笙,至今依然。没有一个人能对初建的细节了如指掌,今天看到的都是重建的记载。比如,明嘉靖《贵州通志》有“兴隆卫指挥使李信重建山门”,《大清一统志》中也有飞云崖的记载。清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捐建石质山门于原址,名曰“飞云岩牌坊”,坊上有鄂尔泰“黔南第一胜境”题额。修了7年,在光绪30年竣工的石柱砖身牌坊是飞云崖住持道人李至亮募化重建的。今天看飞云崖的阁楼、殿堂、牌坊,几乎所有的建筑式样都比后来,也就是现在的同类房屋更讲究,砌的手脚更精细、牢固,也大方耐看。那些式样各异的飞檐,或椭圆形或菱形的风洞,依着高而陡直的山崖裸露着,仿佛既有过去年代浩荡的壮阔的性情,又有一种乡村特有的沉睡般的寂寞。






如果我们能够取得一个更大的视角,我们会看到大明帝国版图上一幅奇异的图景:无以数计的车马载着沉重的木石,汇聚到这个偏居之地,衣衫褴褛的征夫在深山间劳作。日寒草短,月苦霜白,当道路归于静寂,飞云崖也开始了500年的沉静。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摩崖石刻、千年古柏、童子亭、观瀑台、螺丝洞、滴翠亭、古建长廊,和那些诗词碑文,在卷帙浩繁的古卷里是一些无足轻重的零散词语,我们站在它的面前,只能看到它正面的局部,而永远不可能看到它的背面———包括空间的背面和时间的背面。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跨越了多少个细节,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依旧经历着漫长的酝酿、选择、推敲过程,让我们今天面对它感到神奇、庄重和无限的想象。







我在深夜眺望飞云崖,夜里没有风,没有星辰和月亮,从古长廊走过,看到高高的阁楼飞檐还有如墨的后山,寂寞地兀立着,黑夜隐去了所有的细节,只剩下一个巨大无比的剪影。万籁俱寂,夜里的冷风既清新,又陈旧,仿佛把往事中的欢笑和哀怨都裹在里面,周围似乎弥漫着令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白鹤不叫了,蝉也不鸣了,只有深深的幽静,让人心头清辉一片,思绪无拘无束。






都说,飞云崖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美妙的自然景观和深邃的人文景观的融合。对,飞云崖有这样的资质。但这个资质是后人不断地挖掘、鉴别、修复而得以面世,为人所知的。大半辈子都在研究飞云崖的解培九老先生,现在还在做这些碑文诗词的选注。78岁的老人,因为眼疾上过4次手术台。今天我们看到的飞云崖的资料,保留整理的部分80%以上出自他的手。从当年飞云崖阁楼里的一豆油灯到今天县城里的师竹斋,500年前来过飞云崖的100多位文人墨客始终与他相伴。当老先生拿出他自己印刷装订的《飞云洞记》等17篇碑文选注,当飞云崖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罗朝凤递过还显粗糙的飞云崖拓片时,真的很为飞云崖感到幸运。还有解老先生的助手,40岁的杨德算是年轻的飞云崖研究者,问了他很多,他只说了一个细节,在飞云崖呆过9年,其中8年没能回家过年,看护文物,夜夜巡视,小心火烛,犹如护命。




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在努力地做整理、拾遗之类的工作,使我们在时间中获得了一把想象的梯子,我们因此亲近了时间原野上残旧的遗迹,它们也因此成为文物。就是这样一些人,他们让我们想起了普希金的几句诗:有两种感情令我们异常亲近/使我们的心灵从中获取养分/一是对故土的爱恋/一是对祖坟的情意/令人精神振奋的圣物!
飞云崖很小,小到如同群山逶迤中的一颗泥丸;飞云崖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





动动手,为黔东南美景点赞,为黔东南美景转一个!
如果有想推荐的秀美村庄,可在微信右下方或者后台“留言”告诉我们,小编将会收集文字与资料分享给大家……

您想每天收到这样的文章吗?
点“秀美黔东南”可一键关注哦↑
这里是秀美黔东南公众微信号:xmqdn08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