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摆也苗寨龙凤古井探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14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摆也苗寨的龙凤古井
  摆也村,因地处山坡,苗语称“摆也”,位于从江县停洞镇东南面,都柳江南岸,距镇驻地12公里,国土面积3.19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349户1612人,以苗族聚居为主,按照落户先后顺序,有朱、韦、叶、陆、吴、杨、潘、康、余、韩、陈、贾12个姓氏家族。2011年,从江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印的《从江文物》收录的古井有27口,其中苗寨仅有3口。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从江应该是侗寨才有古井,或是石头井,或是牛头井,或是桶井,或是窑洞井,或是龙头井,抑或是石瓢井。摆也苗寨龙凤古井的出现,出乎人们的意料。


01.png


这口古井位于寨子中央,前面是农田,后面是山、禾仓、民居、古树,古井既有桶井形状,又有瓢井形状,而且周围雕刻有龙、凤、斗牛、狮子、鱼、蟹、虾、花草、太阳以及花纹等。此井雕刻技艺十分精湛,在从江甚至黔东南,乃至贵州都非常罕见,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该井因井身雕刻有一双龙凤,故称之为龙凤古井。井口呈圆形石桶,外径68厘米,内径58厘米,周长213厘米,井深200厘米,石桶由6块青石凿成,高130厘米,高出地面部分38厘米。其中:最顶层高37厘米,第5层高14厘米,第4层高12厘米,第3层高19厘米,第2层高19.5厘米,第1层高28.5厘米。底部由一块青石中间凿开直径为14厘米的圆孔为泉眼,井身周围雕龙画凤。井口正面溢水口宽14厘米,溢水口外为一石瓢,成龟头状,瓢身与石桶连为一体。石瓢身长28厘米,石瓢内径15厘米;石瓢右侧为龙头鱼身的双龙戏水,龙身长64厘米,宽6厘米,周围雕刻有水草、鱼、花草、蟹;双龙过后是一对水牯牛正在打斗,牛角边上雕刻有太阳、鸟、虫、花;井口后侧是一只狮子,狮身长20厘米,高11厘米,在守护着水井;古井右侧是一条鱼,鱼身长17厘米,高7厘米,嘴朝溢水口,中间是一对凤凰嬉戏,靠近狮子的是一只螃蟹;井口边上还刻有海浪形状花纹。雕刻技艺十分精湛,栩栩如生。

02.png


古井保存的比较完好,一整块正方形青石板凿成内圆外方状围在古井周围,边长213厘米,厚9厘米,四个角边上分别雕刻着对应的一对鱼和两个水族铜鼓状图案,由于年代久远,花纹都被人们踩磨的快没了。周围是用数块刻有花纹的长方形青石围成四方形状,防滑且方便村民取水洗衣。井水源自地表深处,一年四季泉涌如注,水质特别好,清甜甘洌,无论干旱或丰水年间,泉水水质及流量不变,冬暖夏凉。离这口古井约2米有一口简易井,水质有些浑浊。11月23日笔者造访古井时,天气变冷,早上气温4℃,只见井里暖气腾腾,水温比较暖和。一位正在洗衣服的苗族妇女对我们说:“这水暖暖的一点都不冷,冬天洗衣服我们不用愁。”

100.png


“以前这口井是全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小时候来挑水都要排队。如今村民家里虽然有了自来水,但是这里依然是大家经常光顾的地方。特别是冬天,水温暖和,是妇女们洗衣洗菜的好地方。夏天,这里泉水特别凉爽,是全村男女老少纳凉解渴的好去处。”村支部书记叶志军说。
14.png
  叶志军还告诉我们:“这口古井开凿于何时?何人建造?因苗族没有文字记载,没留下任何碑刻印记,至今无法考证。”


05.png


经多方查访,现年64岁的摆也村民陆占华为我们道出了这口古井的来历:听老人说,这口古井是一位叫老三的人开凿的。不知道姓什么,只知道叫老三,苗话叫‘故三’,会讲侗话。当时老三逃荒到摆也,饿得快死了,喝了这股泉水,感觉很甜,并有好心的村民送饭菜给他吃,把他给救活了。为感谢大家的救命之恩,于是他就用3年时间为村民建造了这口古井以示感谢,当时村民挨家挨户轮流着供养老三修井。井建成后,老三渐渐爱上村里一位吴家姑娘,并与她结婚在这里安家落户。谁知这位姑娘后来病死了,老三觉得很伤心,便离开了摆也,现在还留有他居住过的房屋地基。
06.png
  在古井的右侧,有好几处由3块石头做成的小盒子,还零星摆放着几根小木凳子。这是当地苗族同胞用来搭建土地庙、修木凳子祭井神,祈求幸福安康。村民家里小孩生重病,都会请祭师到井边举行祭祀仪式。逢年过节,村民们都会来祭拜一番,俗称“拜井神”,苗语叫“帮污波”或“呀污波”。
07.png
  龙凤古井,犹如一位长者,见证着摆也村的变迁,也见证着民族的融合,并留下了浓浓的乡愁。这次与我们一起探访古井年过七旬的供销社退休职工曾凡中,对从江历史、民族文化颇有研究。他看了古井之后说:“从古井的雕刻来看,这双龙都是龙头鱼身,据此推测应该属于明代的雕刻;从图案中来看,有类似水族铜鼓图案,这口井应该与水族铜鼓有关。”
08.png
  在采访中,出生于摆也村的县离退休干部韦登科告诉我们,摆也村大多数姓氏祖先都是从三都水族自治县九阡镇逃荒搬迁过来的,原本是水族,刚到这里是帮苗朋村的苗族同胞做帮工,后来赚到了些钱财,逐步购置田地并在这里定居下来。因周边都是苗族,为了与当地苗族开亲,促进民族融合,便与新寨的余姓苗族同胞结为异姓兄弟,渐渐融合变成了今天的苗族。如今水话已经没人会说,但村民们却不过苗族的鼓藏节,建这口井很可能就是为纪念我们的水族祖先。
09.png
  从与韦老的交谈中,基本证实了曾凡中的推测。此古井建于何时,我翻阅了从江的县志、地名志、风物志等都没有任何记载,在历次文物普查中也没有记录。2014年10月,时任停洞镇宣传委员陆光华的一篇摄影报道,才首次撩开她古老而神秘的面纱。



10.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