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市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该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增比进位稳中有升,入围“西部百强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能力素质“八大提升”。
以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大提升。近年来,凯里市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规划管理更加科学。将凯里市区的鸭塘片区、白午片区、上马石片区作为首批承载凯里市及全州易地搬迁扶贫的集中安置区,同时启动编制凯里城市及乡镇规划,实现“多规融合”和规划全覆盖。全力推进凯里城市周边8个城镇群建设,推行“城镇+产业园区”,推进凯里与麻江、黄平、雷山、丹寨、台江一体化发展,打造以凯里为中心的“半小时经济圈”。
如今,下司镇清江村入选“中国十大美丽乡村”提名,大风洞乡石板村入列“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凯里市获得“国家卫生城市”称号,与“十一五”末相比,凯里常住人口从47.92万人增加到54.1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34平方公里扩大到6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从59.5%提高到70.5%。
以完善路网带动基础设施大提升。沪昆高铁和凯羊、凯雷、余凯高速建成通车,滨江大道、炉下快速通道、二龙至台盘公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凯里、炉碧两个开发区路网和城东片区路网进一步织密,建成通村油路669.5公里,实现全市村村通油路。高铁、高速、机场,经纬纵横,四通八达。
以公园建设带动城市品质大提升。按照“全城全景”和“一座城就是一个大景区”的理念,凯里市部署实施“622+X”计划,项目总投资达720亿元。目前,凯里正全力抢抓2018年全省第十三届旅发大会在黔东南召开的契机,加快推进龙头河、万博、二龙、未来城、鸭塘、下司六大片区项目建设,重点抓好香炉山景区、嘎醉河风情小镇、凯里会展中心等20个重大标志性工程建设。
以产业转型带动园区建设大提升。凯里市全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业园、山地旅游装备制造等9大专业园区产能全面激活。(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通过实施好“千企改造”工程,加快推进炉山铝工业基地延伸产业链条等项目,推动传统建材产业转型提升。
以融资创新带动投资能力大提升。凯里市以开展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入选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等为抓手,统筹抓好7个国家级、8个省级改革试点工作。加快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机制。
2016年,形成凯里城投、开元城投、文旅投等5家AA级融资平台为主体的大融资格局,融资手段丰富多元,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全年获批融资292.36亿元,同比增长102%。
以货币安置带动拆迁水平大提升。凯里市实施启动了拱桥巷、棉纺厂、涤纶厂等片区棚户区改造工程,鼓励群众货币安置,还设置过渡费、奖励费等,极大激发了群众的搬迁热情,有力促进了房地产“去库存”,同时,还助力国有实体公司发展壮大。
以同城建设带动都市经济圈大提升。2016年,凯里确立了城市新定位,将以“抱团脱贫融合发展”为实施路径,牵头建设一市六县凯里都市经济圈,推动同城化新突破。目前,凯里市正与相邻兄弟县加快在城市空间、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抱团发展。
以管党治党带动干事创业大提升。凯里市推动管党治党“长管长严”,让纪律真正严起来、紧起来、硬起来。两年来,全市共开展预防提醒谈话2158人次,示警约谈254人次,诫勉谈话113人次。同时盯住重要时间节点和重点岗位人员,及时提醒打招呼,做好预警谈话,牢固构筑防腐“第一道防线”。
截至2016年底,预计全市GDP由2011年的96.4亿元增加到240亿元,年均增长17.1%;财政总收入由20.1亿元增加到58.9亿元,年均增长3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6410元、5176元增加到27401元、9963元,年均分别增长10.6%、13.8%。 (通讯员 粟琼 来源: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