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生、长、壮、老、死,是人生的自然进程。客观来讲,谁都不愿意老去。一般来说,老年意味着机体脏器功能逐渐减退、精力和脑力显著下降、社会地位大不如前、社会关系骤然减少,大部分人对离、退休之后开始步入老年阶段的这种生活变化,会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步入老年,一般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一种是消极低落,暮气沉沉,郁郁寡欢,
与社会脱节,疾病缠身,生活质量低下;
♥一种是阳光快乐,老当益壮,心胸开阔,
主动融入社会,养生锻炼,安享晚年。
同样是老年生活,有些人看到的只是“夕阳西下”、“老年悲歌”,有些人却是享受“晚霞灿烂”、“美景黄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关键在于心态不一样。因此,该如何尽快适应老年生活,活得健康、活出精彩,是我们开始步入老年生活时必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已步入老年,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步入老年,你准备好了吗?
01
你老了吗?
其实,我们谈老年心理保健,有一个前提问题,那就是:你老了吗?你是如何来定义“老年人”。
说到老年人,我们一般会想到60岁以上的人。60岁确实是划分老年人的一种分界线,但联合国采取了两个不同的年龄来划分老年人:进行人口统计的时候,以65岁为老年的起点;研究老年问题时,以60岁为老年起点。
营养学上通常把55岁以上者归于老年人群,给出的营养建议会不同于55岁以下的中年人。还有生理学、心理学也都从自己的学科对“老年人”有不同的解释。在这些不同的年龄划分标准里,按岁数分的叫时序年龄,按生理学划分的叫生理年龄,按心理学划分的叫心理年龄,从社会学角度分的叫社会年龄。
由于生命的周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壮年到老年的分界线往往是很模糊的,因此,无论是谁,面对这些不同的标准要搞清楚自己是不是老年人,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02
对老年的认识
老年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l)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动不动留泪,因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记不起来,并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接受,电话都不会打,不会使用电脑不会上网。包括老年痴呆也属心理病范畴。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啰嗦,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好占小便宜。
♥(4)过分的关心自身的健康水平:老年人往往有许多的躯体疾病,担心会突然的故去,不加识别的买许多的养生方面的书籍,对躯体的不适症状十分敏感,动不动就要去医院反复检查治疗。
♥(5)孤独感: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都比较的忙,回家探望父母的时间较少。使得许多老人有孤独无助感,情感脆弱。目前约有1/3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且仍在增加。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症”引发老年抑郁症
除了上面的心理特点,还有一些当今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冲突矛盾造成了老年人心理问题。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很多年高志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
(3)老有所养与经济保障不充分的矛盾
根据国外的一些研究,缺乏独立的经济来源或可靠的经济保障,是老年人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4)安度晚年与意外刺激的矛盾
老年人都希望平平安安,幸福美满地度过晚年,而且大多数老年人都希望长寿,但这种美好愿望与实际生活中的意外打击、重大刺激往往形成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矛盾。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延年益寿的关键。对于老年人来说,心理健康尤为重要。“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离不开注重5个要点、六项原则、装“糊涂”及延缓心理衰老10法。
人老心不老——老年人心理保健5个要点
▲(1)注意正确对待衰老,减轻心理负荷。
▲(2)注意认识角色改变,适时调整角色行为。
▲(3)注意情绪安定、乐观。
▲(4)注意从实际出发,丰富生活。
▲(5)注意取得晚辈的同情、体谅和关心。
幸福靠自己追寻——老年人心理保健6原则
✦1.自知之明原则。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完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长处、短处。
✦2.接受自己的原则。此原则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不讨厌自己,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点;不苛求自己,理智地原谅自己的错误等等。
✦3.幸福感体验原则。幸福感是人生活在世界上最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幸福感的体验会抑制自己对现买处境的不满,从而避免心里烦恼、苦闷、焦虑等。
✦4.实践劳动的原则。劳动可以开发自身的潜能,可以摆脱对自己的过分关注和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可使人保持与现实的联系,因此,此原则对心理保健有积极意义。
✦5.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原则。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和隔离感,可以提高自我价值感,可以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形成互相关心帮助的格局,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6.寻求帮助原则。个人的自助能力和自我了解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过寻求帮助,特别是专业人员的帮助,可以解决自己的能力难以控制、难以客观认识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