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马尾斗笠—“编制马尾斗笠戴,天神地神保平安;传承祖先的遗志,发家发户更发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7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凯里市湾水马尾斗笠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之一。
凡是参观过台江施洞龙舟节的人,都会对那些龙舟上的桨手们的装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浑身上下都是清一色的手工制品,上装为深紫色的亮布对襟长袖衣,腰扎一条镶着银泡的腰带,红丝线流苏自然垂落于腰的两侧。下穿深色长脚裤,一般为青色或黑色。头上戴的金黄色马尾斗笠最为引人关注。
其实,马尾斗笠的产地在凯里市湾水镇。
湾水镇小翁凼村和火星村,聚集着一大批制作马尾斗笠的能工巧匠。他们就地取材,砍下自栽的竹子,用锯子和钢刀破开后,就纯粹用手工划竹篾,他们用指甲把竹片分解成纤细的长条,每根长达两三米,再人工根根打磨,细竹篾细如发丝,柔软而又坚韧。这种精心制作的细竹篾用来编织斗笠的表层。斗笠表层下有一个衬层,衬层用白棉纱和白色马尾织成的布来充当,“马尾斗笠”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这里,家家有传统的织布机,均用来织马尾布。再就是内层,实际上是斗笠的骨架。将三层紧密合并,边沿用细篾收边,再用土法熬制的桐油细致地漆上数遍,金光闪闪的斗笠就这样诞生了。
编织好的马尾斗笠,呈圆形,直径60公分,圆180公分,顶尖高20公分,笠身分为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在收边时,留出收刀,以示“万物不可太满,满则溢”的古训哲理。笠涂染成金色,辅以珍贵的马尾,然后桐油镀色,日晒一周,增加亮泽等。
马尾斗笠不仅有遮风避雨的实用功能,它还是重要的民俗礼仪产品,湾水镇周边的苗村寨,在女儿出嫁时马尾斗笠是必不可少的陪嫁品,故有“家家嫁姑娘,马尾斗笠配嫁妆”之说。戴上马尾斗笠的苗家新娘,更是风情万种,仪态万方。
据考证,苗族马尾斗笠,是苗族先民由箬叶、棕片铺就而逐渐创新,以马尾铺就的独特精品斗笠。斗笠的顶尖也由最早的竹篾转为铜丝包绾的极品斗笠。元末明初从江西入黔的吴氏苗族,在米薅、格种定居后,不但继承了先辈编制箬叶斗笠的工艺,而且结合当地地理特征和民族生活所需,遵循祖先“编制马尾斗笠戴,天神地神保平安;传承祖先的遗志,发家发户更发财”口头遗训。在编制箬叶传统斗笠的基础上,利用当地盛产的水竹和马尾编制马尾斗笠,质地优良、美观和实用,受到苗族广大群众的青睐。

马尾斗笠编织生产到明、清时期得到长足发展。格种、火星、米薅、小翁凼,几乎“寨寨有能工巧匠、户户有编织能手”,生产颇具规模,极大地推动了周围苗胞学编和使用马尾斗笠的热情。尤其是苗族姑娘出嫁或划龙船,马尾斗笠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品和必备之物,“花衣花裙显手艺,金子银饰显富贵,天神地神保平安,马尾斗笠赛宝玉”!“划龙舟、赛龙船,没有马尾斗笠不上船”。上千年来,苗族人民把马尾斗笠当着神圣的无价之宝看待。
湾水苗族马尾斗笠生产可追溯到唐朝,凯里市湾水镇吴氏对马尾斗笠编制的传承关系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仅火星寨吴氏勾包传承下来的继承人至今已有13代,主要是:(第一代)→吴勾包→吴二包→吴沙二→吴往沙→吴高往→吴勇高→吴亮勇→吴鲁亮→吴师鲁→吴言师→吴包言→吴腊包→(第十三代)吴成腊。
新中国成立后,格种等地逐步恢复生产。很多各村寨办起编织业,家家户户编制纸斗笠。马尾斗笠销售已由当地走向黄平、施秉、镇远、台江、雷山、麻江、丹寨等州内外乃至全国各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8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