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弟弟分别名列全省理科类第54名、第21名;兄弟俩从小学至高中每次考试成绩几乎惊人的相同或几分之差;母亲称,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培养起来的。
右为哥哥蒋宏兴、左为弟弟蒋宏华 家里有一对双胞胎是件喜事,同时考上同一所重点大学更是件大喜事。几天前,家住三穗县的一对侗族孪生兄弟,双双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让这对兄弟及他们的父母以及亲友们欢欣鼓舞,异常兴奋。
这对孪生兄弟家住三穗县城,是今年贵阳一中高三应届毕业生。在今年高考中,哥哥蒋宏兴以680分的成绩名列全省理科类第54名、弟弟蒋宏华则以690分名列全省理科类第21名,两人填报的志愿都是北京大学。在7月27日与28日两天,两人如愿以偿相继收到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哥哥被录取进入北大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习、弟弟则被录取进入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
兄弟情深 “终于实现了我们小时候说的要读同一所大所的梦想。”记者来到这对孪生兄弟家中,哥哥在一边陪着弟弟玩游戏,一边对记者这样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两兄弟形同一个人,除了这次高考相差10分外,从小学到高中,我们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数几乎相同,仅有几次是几分之差。印象最深的是在中考前的5次模拟考试时,前4次两人均轮流第一、第二名交叉“坐庄”,到第5次时,两人考分相同,均并列第一名;正式中考后,两人文化总分均为558分,由于体育分不一样,弟弟摘取了当年三穗县中考第一名的桂冠、哥哥则排名第二。之后,兄弟俩双双考进贵阳一中,进入不同的班级学习。
“除了学习外,兄弟俩业余时间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游戏。”父亲蒋德忠告诉记者,兄弟俩今年18岁,身高相同,体重则相差几斤。当年出生时,弟弟比哥哥晚出生两分钟,但又比哥哥重2两。两人性格相近,弟弟说话较幽默,爱好打篮球,但两人共同的爱好就是喜欢玩游戏。
母亲欧琴说,兄弟俩的学习兴趣是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这期间培养出来的,后来上初中、高中后基本不用父母操心,都能自觉地学习,遇到难题时,兄弟俩都会互相交流与切磋。兄弟俩读到小学三年级时,两人对首次接触的英语表示厌学,这时母亲与两人达成协议:你们只要好好地学英语,我就准你们一周各玩两小时的游戏,两人高兴的答应了。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每个周末,一个在电脑边玩两个小时的游戏,另一个就在一边观看,时间到了,另一个接着玩。“这样的场景一直保持到现在。”哥哥说。
从三年级开始,母亲就督促两人每天要读10分钟的英语,以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尽管我听不懂,也叫他们读。”母亲说。此外,母亲还叫两人每天都要高声朗读一篇语文课文,将本学期的课文翻来复去地朗读,直到读到母亲认为“抑扬顿挫”都表现出来了为止,“我认为语文很重要,是他们学好任何学科的基础,语文学好了今后学习其它学科就会迎刃而解。”母亲说。
幸福的一家四口
由于两人的学习兴趣在小学价段就已根深蒂固,进入初中后,父母也就没有过多去操心了。两人进入贵阳一中上高中后,远在三穗上班的父母也没操什么心,就是每个学期逢开家长会时去一两次看望他们而已,放假了他们就一块儿乘车回家。“在贵阳一中他们均是住校,学校管理也严格,加上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强,也没什么可操心的。”父亲这样说。
据了解,蒋宏兴、蒋宏华两兄弟生长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教师,母亲是疾控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
◆兄弟俩向学弟学妹交流学习方法◆
■吃透每道题:许多同学在平时做题时喜欢一味地去求答案,只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总以为自己懂了,但一到考试时又不懂了。做题,必须要尽量彻底地去弄懂,你认真弄懂吃透了一道题,它比以住你“不求甚解”地做10道题的含金量还高。 ■不要制造压力:一些同学给自己过度地施加压力,经常熬夜学习,这种夸张的学习方法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一些人们眼中认为会考得很好的同学,因为背负自加压力的包袱,很容易紧张,发挥不出正常水平,常常考试成绩不尽人意。要学会劳逸结合,放松心情去学习。 ■提高听课效率:一定要认真听讲每一堂课,当场弄懂问题,不要不懂就不听了,感觉疑惑的课上或下课后立马问老师,不要抱着“等以后再自己补回来”的心态,这样日积月累很难补上来,课堂40多分钟一节课,课后你要自己至少花两三个小时才能补回来。 ■要有自信心:学习上除了老师外,还有两个“老师”,一是兴趣、一是信心。学习知识一定要有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起来的;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本来自己可以去弄懂的问题,但没信心去面对,就会使自己的知识出现漏洞,且不断积累,到了高三就难予补上来了。 ■语文很重要:语文知识积累很重要,高一、高二的积累奠定了高三出好成绩的基础,要注重平时的阅读与刷题的过程,如基础不好,到了高三就很难增补语文知识的空缺了。 (吴如雄) “用不同的角度看凯里”我们只是转述网友(微友)的观点不代表论坛立场,如有不同意的观点我们也将为你转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