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地处云贵高原深处,苗岭山脉横贯全境,这里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为了便于拓荒造地、开田垦土,更为了走出大山、取得与外界的联系,修桥筑路就成了先人们不自觉的行为。 
最初是一人、一家,然后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寨,从简单的就地伐木为桥,到后来的吊桥、石桥、拱桥,我似乎看到了先辈们的勇气和愚公移山似的执着。
随着环境的逐步改善和时间的推移,修桥筑路的初衷变得不再那么古朴和单纯了,而是带有了更多的封建迷信和功利色彩。
二月二”祭桥节,苗语称“拖久”。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的祭桥活动。节日之前,家家都事先准备好了祭桥的祭物,如准备鸡、鸭蛋,糯米,香纸等,同时用毛线编织好小孩用挂蛋的蛋套。
到了“祭桥”这天,家家父母均早早起来,蒸煮五色糯米饭,煮腊肉、香肠、煮蛋、烙糕粑,宰杀鸡、鸭。鸡、鸭蛋煮熟后,要染上红、绿、黄等各种颜色,然后拿给孩子,至少一个孩子送两个。
如果孩子小,不会拿,就把蛋装到蛋套上,让小孩们背挂在身上,以保其神灵不随意走失。
节日的早上,家家吃了早饭后,便用竹篮抬着染成红色、绿色的鸡蛋、鸭蛋、糯米饭、米粑粑及酒肉、香纸等祭物祭品,携老带幼,成群结队到全寨或自家桥头去祭桥。
祭桥时,先把鸡蛋、腊肉、糯米、酒摆在桥头上,然后先给桥头的菩萨庙、桥两头烧香纸。烧毕香纸后。
就用手将摆在桥头的祭品抓掐小点肉、糯米、敲蛋壳丢掷于地和倾倒酒祭桥神。有些人还边祭桥边念祭词,祈求桥神保佑自家子孙繁衍、发财发富。
所祭的桥,有全寨共有的“寨桥”,或同房家族共有的“家族桥”,以及各家各户为求子求财富所架设的“家桥”,埋在进大门脚下的“阴桥”。 
此外,有些还祭设在自家屋内柱下的长命凳、保爷岩,山坳上的木凳、石凳,或水井、大岩石、古树等。 
人们祭的这些桥和木、石凳,苗语称为“告久告旦佧”意为“桥爷、凳爷”,这些桥多为孩子瘦弱多病的人家所为。这类架桥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桥,只能供人休息而禁别人踩踏,为的是给孩子架个桥,保他平安成长,除病驱灾。
苗族对祭桥很有讲究,自己架的桥不让别人来祭,自己家族的桥的桥不让别的家族来祭。自己也不能去祭拜人家的桥,否则会招来争吵或斗殴,更大的会吃上官司。
在当天祭完所有的桥后,便选择在某一座桥头边聚餐,就餐时,有行人经过,或遇见,认为是踩桥的吉祥之兆,桥主均要留住就餐,热情款待,并以染色蛋和一坨糯米饭相送。祭桥聚餐后剩下的祭品,便全部带回家去继续用餐。
当地人说,祭桥活动也可在二月的任何一天进行,不得超过二月这段时间。为什么只能在二月祭桥呢?
苗族老人们说,如果提前或是推后,说明你没有诚意祭桥,桥神自然是不高兴,会让你招灾惹祸的。至于事实是否如此,没有人试过,也就无从佐证了。不过我想,苗族这样能敬重桥,或许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吧! 
说到苗族十分的敬重桥,一点也不为过。苗乡民俗认为,人从另一个世界来到人间,统统是从“桥”上过来的,因此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桥”。
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而又勇敢的民族,苗族好架桥,遇水架桥,可以说,在苗族的地方,就有苗族人民所架的桥。
在苗族里,架桥除了为方便出行外,还有几种原因:一是主家无子。无子的人家架桥目的就是保佑上天送孩子来。二是主家有子。有子的人家就祈求上天保佑孩子除病消灾,健康成长。
因此苗家对不孕不育的情况采取的办法,就是在寨外选一个人们走路必经的地方架一座桥。小孩身体不健康,也是在一些分岔路口立一个指路碑,传说这是给这个孩子积德,保佑健康平安,这是苗族一种对命运转折的神圣渴求。
据说在古时候,苗寨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仰欧莎,她与天上的美男子略那(月亮)结为夫妻,却一直没有生育儿女,有一天,在他们过九重河时遇见一神仙,并告诉他们要去砍三根杉树来架桥,一头靠山,一头靠水,便可得儿女。他们照做后,果然在农历的二月二生的一儿子,于是他们带了很多的祭品来桥前祭祀,从那时起,苗家代代相传,形成了这样的“二月二”祭桥节。 摄影:陈世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