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君柏网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凯里人论坛— 黔东南最聚人气互动交流社区

搜索

从江小黄侗村——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3300人的村寨,有20多支正式的歌队,1000多人参与其中,而几乎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隶属于某个歌队,歌唱形式是多声部合唱,你见过比这个村寨的人更热爱唱歌的自然群体吗?这就是黔东南州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侗寨,而这种歌唱形式就是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
原生文化的典型侗寨

小黄就是村寨的名字。小黄村位于都柳江北岸的归树山上,全村都是侗族人,是一个有着鲜明侗族原生文化特征的典型侗寨。
▲这个被缥缈的云雾揽在怀中的美丽村寨就是小黄。图 张艺
何谓“原生文化”?我认为就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带有标识性特征的传统文化。一般认为,侗族的鼓楼、花桥(风雨桥)和大歌是侗族原生文化最突出的标志,是侗族传统文明的三大瑰宝。但其实侗族原生文化的内容远不止这些,还应包含更加丰富的内容和一整套保障其文明传承的文化制度。
小黄侗寨之所以堪称典型,就在于它不仅具备了上述原生文化基本结构所有的文化符号和要素,而且它还通过歌谣传承的形式,将这些符号和要素整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因此,当我们来到小黄,我们就不仅能看到美丽的木楼村寨,看到精致的鼓楼和花桥,听到优雅动人的大歌的歌唱,而且,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个活体的侗族原生文化形态,是如何有机地整合和运转的。
▲鼓楼、花桥(风雨桥)和大歌是侗族原生文化最突出的标志 图 樊愉
从生唱到死
和别处的侗族相比,小黄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全民性的音乐生活。这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歌唱世界,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如此狂热地迷恋于歌唱,从生到死,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歌喉。
在小黄村,一个孩子刚生下来就被编入同龄歌队,然后从刚学说话开始就跟母亲学习唱歌,三四岁时正式进入歌队唱歌,到五六岁就可以以儿童歌队的名义正式参与社交场合的演唱了。此后,歌队伴随着自己的一生,由童年进入青年,由青年进入中老年,歌队始终如影随行。当中如果有些成员因各种变故脱离了歌队,歌队的有效的演唱活动肯定要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到歌队的存在。但是,只要稍作调整,或重新组合,歌唱仍将继续。我们通常把许多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地区比喻为“诗的故乡,歌的海洋”,但是,很少有人见识过比小黄人更加热衷于歌唱的族群,这是一个完全以歌为生的族群,他们的全部生活都被歌声所覆盖,歌唱是其社会生活的轴心。
▲这三个咧嘴笑开怀的娃娃是不是同一个歌队的好伙伴呢?图 张艺
这也是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的音乐世界,从他们的歌唱形式、歌唱内容,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传承方式,都是我们完全陌生的“他者”。一位终生从事音乐教育的老教授在小黄采风时,写下了这样的心得:“小黄寨日日夜夜都在歌唱,我们在那里时时刻刻感受到的则是一种真气和迎面扑来的情感力量,它像无形的彩带将人与人、人与歌、歌与天地系在一起。”(李文珍,1985)另一位年轻的音乐人则在硕士论文的前言中表达了她更大的惊讶:“这是一群以歌唱为重要生活方式的人们。当我第一次走近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我的提问,因为我的眼睛、耳朵和心灵都告诉我,这是一个与我完全不同的音乐世界。
▲歌队伴随着自己的一生,由童年进入青年,由青年进入中老年,歌队始终如影随行。图 张艺
我相信,任何一个和我一样,有过长期学校音乐教育背景的人,都会诧异于眼前和身边发生的一切:没有教室,没有歌本,没有喧嚣的媒体,没有骄傲的舞台……每每暮色来临,参差错落的干栏楼上开始飘出散淡的炊烟,你一定会听到一群姑娘开始唱歌,然后是第二群、第三群、第四群……你向寨子深处走去,远远的一队小伙子嘻嘻哈哈地过来,手里拿着你不认识的木制乐器,看见你,就用不太熟练的汉话喊你去听他们唱歌,十几个人在昏黄的灯下散乱地坐着,那乐器一响,歌声就起来了,你听不懂他们摇头晃脑地唱些什么,但是看见每个人都唱得大声,随着情绪渐趋投入,原本分散的歌者们会越坐越近,到最后一定会紧紧地挤在一起,彼此执手搭肩,闭目顿足,随歌摇晃。是表演给你看吗?不,实际上,他们已经忘记了你的存在。就这样,直到月上东山,甚至鸡啼破晓……只要你和他们一样爱歌,只要你静静地听下去,总会有歌声飘在寨子里不知名的人家。”(杨晓,2002)
▲围坐在火塘边的时候也在歌唱。图 张艺
只有歌声才能飞越大山
小黄人为什么如此迷恋于歌唱,狂热于歌唱?答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当然你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和个体乃至任何社会和个体都同样需要音乐,或者说喜爱音乐是个人的天性,但是,需要的程度有不同,喜爱的程度也有不同,在侗乡,在小黄,音乐的社会作用和功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在相对传统的社会里,社会分工不那么细致,又有富裕的空余时间作保证,因而歌唱无论是对于群体还是对于个体,都更具有实际的功能和意义。但是,与其他族群不同的是,小黄侗族更强调集体生活的重要性,这可能与其族群生活方式和历史记忆相关。侗族是古越人的后裔,这一点已为史学界所公认,而古代越人,曾经滨海(河)而居,且有歌唱的天才和传统。侗族因种种缘由迁居西南内陆山地后,这一传统被继承和保留下来,同时由于族群生存的地域空间过分分割及环境的幽闭,他们不得不更加紧密地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侗族族群延续和存在的基本背景,也是侗歌生成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1994年7月,吴培花等4名侗族少女组成的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13场,场场爆满,轰动巴黎 图 樊愉
小黄人所唱的歌被分作两个大的类别,一是小歌,二是大歌。前者指单声部个人可以独立演唱的歌曲,后者指多声部由多人合作演唱的歌曲。小黄的大歌最有特色,堪称音乐一绝。西方音乐界曾有断论,认为中国民间无多声部音乐,但侗族大歌的存在彻底纠正了这一成见。侗族的大歌不仅是多声部的民间音乐,而且是一种专业化程度相当高的多声部音乐。所谓专业化,就是它的音乐具有明显的创作特点,即由职业的音乐人来完成音乐作品。这在别的少数民族中是少见的。谁是职业的音乐人呢?就是那些歌师。历史上侗族曾涌现无数声名赫赫、在八百里侗乡闻名遐迩的侗族歌师,如歌师陆大用、吴万麻、潘万海等。其中潘万海就是小黄人。说这些人是职业的音乐创作人,当然夸张了一点,但歌师在侗族社会中的地位确实很高,一个能歌善唱的歌师,在侗族社区中往往享有崇高的威望。历史上也确有一些歌师因为才华横溢而从农业生产中单独分离出来,成为职业或半职业诗人和歌手,他们往往靠一把简单的乐器就能走村串寨,从事职业的传歌、教歌和唱歌的活动。在此背景下,侗族的音乐日趋完美,日趋完善,日渐发达。

▲歌师吴品仙指导歌队。图 龙耀宏
会唱歌你才能逆袭
小黄的大歌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音乐,它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多声部常常令听过它的中外音乐家们大为感慨,赞不绝口。我常常在侗乡奔走,当然多次听到这种音乐,但第一次在小黄听到它的原唱还是感觉不一样。1998年一个夏天的下午,我由黎平的黄岗步行来到小黄,一进入村子,我就听到了歌唱,唱的正是多声部的大歌。我循声找到了老乡政府大楼二楼的一间屋子,里面坐着十来个正在唱歌的姑娘,有一位教师正在对她们的演唱进行指导。我走近她们,她们以为我找她们有什么事,声音就不自觉地小了下来。我示意她们继续唱,别管我,我只是来听听,她们的声音于是又重新高昂起来。我听了一会儿,情绪有些激动,眼睛莫名其妙潮湿起来,我便悄悄走开了。那个下午,我在村子里到处乱跑,在河边看到有人在洗衣,在屋角看到有人在做蓝靛,风雨桥上坐着休闲乘凉摆古的老人,鼓楼里一大堆孩子在做游戏,而歌声始终像仙乐一样在村寨的上空飘荡,隐隐约约,如梦如幻。那天下午我因为有事还要赶回黎平,不得不匆匆离开小黄,但内心里真的很不情愿。走出小黄村好远,我仍然一步三回头,舍不得离去,心中的牵挂,当然不止于音乐,和唱歌的人。
▲在侗寨,每年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歌会。图 龙耀宏
2001年春节我重返小黄,在小黄一呆就是14天,这一回我终于把小黄大歌听了个够,听了个饱。14天里我几乎时时刻刻浸泡在这种古老的旋律中,仿佛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中了这种音乐的毒。小黄人说,最早的大歌是两个分别叫作倒鸟和老罕的罗汉(侗族对青年后生的称呼)发明的,因为他们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衣服穿得破烂,进不了月堂(姑娘纺纱唱歌的地方)唱歌,没有姑娘看得起他们,二人便相约隐居山林,白天开荒种地,夜间学蝉鸣鸟叫唱歌,受蝉声启发,他们琢磨出了两个声部的唱法,感觉一高一低双声式比单调的单声唱法好听得多,于是勤学苦练,终于编创出双声部侗族大歌。他们返回小黄寨,到姑娘的月堂去唱,唱得让所有的姑娘都惊呆了,她们一改过去对两位不理不睬的态度,恭恭敬敬地请求倒鸟和老罕教她们唱双声,两位罗汉从此成为歌师,他们不仅得到了姑娘们的喜欢,也得到了全村人的敬爱。由此可见,多声部民歌的确有一种不同寻常的魅力。
1
111牛腿琴因形状酷似牛腿而得名,小号的牛腿琴演奏姿势似小提琴,而大号的牛腿琴演奏姿势似大提琴。图 网络
倒鸟和老罕是什么年代的人,小黄村上的老人们已说不清,明代典籍《赤雅》有记载说:“(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这种描写与今日小黄村人演唱大歌的情形完全相同,由此推测,小黄大歌的历史至少超过了300年。一个地处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能有这么长时间的多声部音乐的历史,这是令人赞叹的。

侗族姑娘们怀抱的侗族琵琶是常用来伴奏大歌的乐器。图 网络
不会唱歌注孤生
小黄人一生中唱歌的时间恐怕要比别处的人们多得多。由于职业或半职业歌师的大量涌现,歌唱在小黄社会成为时尚,人人踊跃参与,并从中获得报答。一方面,小黄热衷于歌唱的激情和偏好最终转化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从而令其歌唱事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合法性;另一方面,习俗和制度的鼓励反过来又助长了社会成员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而在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促进中,个人不仅获得了情感表达的满足,而且也实现了身份与能力的社会证明和认同。也就是说,对于优秀的歌手来说,他将备受众人瞩目和称赞;而对于一般的歌者来说,参与即是人生的过程,其只有参与,才能为社会所认识和接纳,才能完成生命的自然历程。小黄男人说,不会唱歌娶不了老婆;小黄女人也说,不会唱歌嫁不了人。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些夸张,但是,一个不会唱歌的人是肯定会被社会冷落和遗忘的。因此,为了保证其社会成员人人有歌唱的权利,小黄社会发育了与众不同的歌班制度,即一个人只要一生下来,便被编入一定的歌班之中,从此个人的生命依附于歌班,走完全部的人生历程。在小黄,我多次参与过不同的歌班的演唱活动,他们在歌师率领下练习唱歌,然后被歌师带到集体的社交场合进行演唱,展示自己歌唱的天赋和才华。通过歌唱,他们结识了异性;通过歌唱,他们开始跋涉恋爱、结婚、生育的人生历程;通过歌唱,他们体会到了所有人生的滋味,辛酸苦辣和生命的感悟。
▲美好的恋情通常都是通过歌声确定的。图 张艺
尽管如此,贯穿于小黄人歌唱生活的情感恐怕主要的还是快乐。想一想一个人从七八岁开始便要跟一群同龄的异性对歌,然后一直对到成年。月堂之中,歌来歌往,以歌为媒,以歌传情,这对于任何青春的男女来说都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和魅力。我曾跟我的房东老三去参加过一次他们的月堂唱歌活动,那真是一种纯真的快乐境界。男人们先是集体相邀,各带牛腿琴和琵琶等乐器到女方家敲门,戏谑的言语中,女方会意地赶紧通知同伴前来欢会。在接下来的整个长夜里,双方的歌声都没有停歇下来,直到鸡鸣三更,双方都累了,男人才将手中的乐器放下,女人也将手中的女红活计放下,各自双双坐于屋角之中相依相偎亲切密谈,耳鬓厮磨,山盟海誓,或互换信物,缔结姻缘,这种乐趣,一般文明人恐怕体会不到。
▲贯穿于小黄人歌唱生活的情感恐怕主要的还是快乐。图 张艺
会歌唱的小黄最浪漫
如果说月堂是小黄男女爱情的摇篮,那么鼓楼里的对歌则同样是他们爱情的前奏曲。受诗歌意境的吸引,小黄男女青年的婚恋常常表现得比别处侗族更加浪漫。在小黄社会中,恋爱自由,婚姻也自由,因而婚姻常常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然而,一个人婚姻次数的多少一点也不会影响他在社会中的形象和评价。一个优秀的歌手,尤其是歌貌双全的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表现得比一般人更加浪漫,多次婚姻的现象也往往在他们身上发生。小黄人的结婚和离婚都相当随意,没有任何排场和炫耀消费的痕迹,这也导致了他们的婚姻关系的脆弱。但是,这种易离易合的婚姻形式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和家庭的稳定。相反,由于其婚姻都具有很大的宽容性而使得男女双方都有更多的婚姻选择和调整机会,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在小黄进行的多次田野考察中,我竟然没有发现过一例夫妻斗嘴或冲突,真是不可思议,整个社会处处和风细雨,温馨宁静。
▲由于其婚姻都具有很大的宽容性而使得男女双方都有更多的婚姻选择和调整机会,整个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图 张艺
记不清一共到过小黄多少次了,反正我每年差不多都要到从江走一两趟,而到了从江,也肯定少不了要去小黄走走,看看。最近一次上小黄是2010年的春节前夕,我和内人随湖南《潇湘晨报》的记者到小黄采访其集体婚礼习俗。意想不到吧,小黄人的婚礼竟然是统一在腊月二十八日共同举行的。每年的这一天,都有十多对青年男女同在这一天举行婚礼,整个小黄村到处弥漫着激昂的歌声——只有在亲历了这些场面之后,你才有可能明白,小黄人为何会如此钟情于歌唱,你也才似乎省悟到一种文化是如何根植于其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之中,相互支撑,相得益彰……   小黄,这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地方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秀美黔东南

    秀美黔东南

    板块简介:主要是推广黔东南民族特色、黔东南风景、黔东南美食、黔东南民族风俗等。我们的公众号:xmqdn0855

  • 今日主题: 0/全部主题: 4219
  •  发布规则

     热点图文

     最新主题

    客服电话

    40085585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7:30

    客服QQ点击咨询
    关注我们
    凯里人论坛微信公众号(Kailiren168)

    Powered by Discuz! X3.4 技术支持:D盾

    发表新帖 客服
    微信
    nihao163k

    微信公众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身边发生的最新资讯

    客户端

    客户端

    客户端二维码
    扫码立即安装至手机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