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剑河,赏原生“水鼓舞” 贵州剑河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风景秀丽,民族文化浓郁。到剑河旅游,不能不看这里独特、原生、闻名的苗族舞蹈“水鼓舞”。
大稿午村是水鼓舞的发源地。该村位于剑河县城革东镇西部,西临前进村,南临小稿午村和城西社区,北临城北社区,随着县城的发展,已基本融入县城。
大稿午村,村寨古风古俗浓郁,男人帅气豪爽,;妇女心灵手巧,个个能歌善舞。
水鼓舞是一种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的水、鼓、舞相结合的群众舞蹈。保留着当地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沉淀的原生态舞蹈元素,表达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以质朴的形式传递原始的信息来感恩天地!是全国最为独特的一种在水中跳的舞蹈,至少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2014年11月11日,水鼓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专家考证,水鼓舞之辞源应有两层含义:一是因在水中踩鼓而得名;二是因祈求上天降雨以保丰收而得名。
大稿午水鼓舞具有全国唯一性、文化多样性、活动连续性、群众参与性等特点,它反映了当地苗族社区农耕、原始宗教、服饰和历法等方面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当地人民开朗向上、幽默风趣的精神风貌。
跳水鼓舞首先要“起鼓”,由一老人右手拿刀,左手提鸭,一边吟颂祭词,一边杀死鸭子,并把鸭血洒向四周,以祭先人,同时众人焚香烧纸,顿时整个田野人声鼎沸,烟雾缭绕。
当两名男人抬着木鼓置于小河中央,或找几砣石头架在水中,大家就在河中一边依着鼓点踩鼓,一边拊水掷泥嬉戏。“起鼓”仪式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现在发展到妇女也参加了。
在水田里跳舞时,村民们又不时从田中抓来稀泥打起泥仗。有的在田埂上唱歌助兴。喝酒吃肉--踩鼓—唱歌-打泥仗交叉往复,直到酒酣人累,日渐西下,方才收场。
与其说这是在舞蹈,不如说是一场娱乐活动,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放松心情的一种方式。刚开始大家还“自觉”地围着木鼓转圈,只一会儿的功夫就“队形”大乱,舞蹈已不成其为舞蹈,村民们开始用手撸水,或抓起稀泥往别人的身上、脸上抹,只见水花飞溅,稀泥乱飞,鼓声、欢笑声、水滴声和耳边相机的快门声混杂在一起响彻在山间里,让人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文图:鲁彦勇。编辑:贵州风青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