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堪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2017中国·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在清水江畔施洞镇拉开帷幕。节日当天,施洞街上和清水江边锣鼓喧天,人山人海,37只独木龙舟汇聚清水江畔大放异彩,吸引了国内外万余名游客作壁上观。 苗族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独木龙舟的独特造型,还是龙舟下水竞渡,以及古老的龙舟传说无不体现出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 苗族独木龙舟节的举办时间一般选择在端午后20天,当地人把这天称为“大端午”。独木龙舟造型独特,龙舟赛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清水江流域苗族同胞祈祷太平,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这项体育赛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引来无数国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猎奇拍摄。苗族独木龙舟节已经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施洞地区共有37只独木龙舟,其造型、竞渡方式和胜负标准,以及围绕龙舟活动所反映的一系列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经济生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据了解,2017中国·台江施洞苗族独木龙舟节在施洞镇、老屯乡进行三天的比赛和表演,19日在施洞塘龙寨,20日在老屯乡榕山村,21日在施洞镇芳寨。期间,龙舟下水、龙舟竞渡、接龙、踩鼓、民间文艺表演、吃龙肉等活动是吸引游客的最大看点。
延伸阅读:清水江“恶龙传说”—台江施洞独木龙舟节的故事
有关“独木龙舟节”来历的传说,由于没有文字记载,缺乏整理,在当地也是众说纷纭,几乎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的传说,苗族划独木龙舟活动起源于何时和苗族独木龙舟节形成于何时也已经没法考证。
关于台江的独木龙舟节的记载,清乾隆年间《镇远府志》卷九《风俗》、同治年间徐家亁的《苗疆闻见录》、民国年间曾任台江县长王嗣鸿《台江边胞生活概况》(《边铎月刊》二卷一期,1948年1月)等志书与著作均有记叙,但都浮光掠影,表象杂录,未涉及来历,从文献上是无法找到答案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小江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独生子久保下河打鱼。突然阴霾遮天,狂风大作,江河巨浪拍天,从深潭中跃出一条恶龙,一下子将久保拖进水里去了。
老人悲痛欲绝,立即潜下水去救儿子。水底有个大洞,洞口朝下,洞底朝上,老人钻了进去,发现恶龙已将他的儿子咬死,拿来当枕头,正在酣然入睡。老人气极了,决心为儿子报仇。他游回岸上,拿着火镰、火草,再次潜入龙洞,一把火将龙烧死,保公也与恶龙同归于尽。
从此以后,整个清水江上空烟雾弥漫,大雨滂沱。大雨一连下了九天九夜,天昏地暗,鸡不能啄米,牛不能吃草,人不能干活,大家都焦急万分。这天,胜秉寨(今施秉县城)有一个妇女带着孩子摸黑到江边去洗衣,孩子将捶衣棒在水面上划来划去嬉戏,嘴里随便“咚咚哆,咚咚哆”的喊。谁知他这么一弄,天上顿时烟消雾散,东方升起鲜红的太阳。
江面上同时也瓢着一条又长又粗,花花绿绿的怪物。大家跑去一看,原来是一条被烧死了的巨龙。胆大的人割下一块龙肉来烧吃,说味道很好。大家听了,便纷纷去抢割龙肉。胜秉寨发现得最早,割得龙头。平寨(今属施秉县)割得龙颈。塘龙寨(属台江施洞镇)割得龙身。榕山寨得龙腰。施洞芳寨只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仅得肠子。就因为如此,现在杨家寨的龙舟涂成深绿色的(传说龙的肠子呈深绿色),称为青龙。
就在人们割龙肉的夜里,恶龙给大家托梦说:“我本善类,只因伤了老人的独生子,自己也赔了性命,但愿你们老少行好,用树仿照我的样子恢复我的原形,放在清水江河上划上几天,让我象活着一样,我便兴云作雨,让你们五谷丰登。”人们听了,信以为真,就照恶龙所说,先做条小舟来划,果然灵验,降了喜雨。大家很高兴,纷纷做龙舟来划。并规定按照割得龙肉的先后顺序来划。 如胜秉最先割得龙头,排在农历五月初五,平寨接着割得龙颈,排在五月初六。但此时正值割麦、插秧农忙季节,没有时间来划,经过大家协商,改在农历5月24日至27日分期在以上各地划龙舟。但是,天不作美,次年这一带发生了旱灾,大家认为这是改变划龙舟日期造成的,于是再度决定,恢复农历5月初一在胜秉、平兆两寨划,下游的宾洞寨和上游施洞方寨的龙舟也前来参加,表示划龙舟已开始,次日大家仍然下地干活,到24日以后再举行正式大规模划龙舟,苗族“独木龙舟节”就是这样形成的。在清水江流域,苗族“独木龙舟”竞划的顺序是:平寨为农历5月24,塘龙25,榕山26,施洞方寨27日,届时各条龙舟都要在以上四个地点集中共划。
事实上,独木龙舟是苗族文化的骄傲,无论是独木龙舟的独特造型,还是龙舟下水竞渡,以及古老的龙舟传说无不体现出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气息,是中华大地龙舟文化的一朵奇葩,是中华大地乃至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文化瑰宝。 独木龙舟竞渡除了本身的独特性外,还在于节日里保存着天人合一、原汁原味的苗族原生态文化。她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破坏自然后,又以祭祀的方式保护自然的一种娱人娱神的环保理念,是一个包含体育、自然和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心理素质、工艺美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龙舟文化。其独木龙舟的采木、凿舟、下水、开划、授礼、竞渡直到上岸归棚存放,都有一套严肃的民俗仪规和禁忌程序,体现古老而神秘的苗族文化色彩。
1958年,民主德国专门组织人员到施洞镇拍摄了独木龙舟竞渡纪实片。1962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程赶到施洞镇,全程拍摄了清水江独木龙舟竞渡记录片。之后,海内外各路新闻媒体络绎不绝地来施洞采访,竞相报道,独木龙舟蜚声海内外。贵州省有关部门在施洞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龙舟博物馆。2004年,施洞苗族独木龙舟竞渡被国家体育总局列入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集锦予以保护。2006年,苗族独木龙舟节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各级政府的不断重视和当地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举世瞩目的独木龙舟节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