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城北部,因有一座天然石拱桥连接河两岸山崖而得名,全村大部分为苗族。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而利用树皮为原料造纸,在我国悠久的造纸历史中记载的并不多,不过在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的石桥村,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我国古代造纸的民间工艺。
手工造纸是南皋乡石桥村特有的民族传统工艺,从唐朝中期开始沿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且传统工艺保持完好,并被称为我国现存的“活化石”,同时南皋乡石桥村也被称为“中国国纸之乡”。
村中从16岁的年轻小伙儿到八旬老人,都擅长一种手艺,那就是都会使用古法技术进行造纸。
在石桥村,有一处沿用至今的穿洞古法造纸遗址,目前可供游客参观,里面至今有人还在用古法在造纸。这处遗址位于山中的一处岩洞内,相较于外面的天气,“穿洞”就像一个天然的大空调,刚走进洞口,就十分凉爽宜人。
门口一块牌子,讲述着穿洞古法造纸的历史与成就。洞上有一石桥,洞中有一暗河,洞深1500米,洞中由于水质好,自古就有匠人在穿洞口古法造纸,造出的纸最长时间可保存1500年,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指定为古迹文物修复纸。
图为穿洞内奇特的钟乳石景观,洞的深处,是奔流的暗河。
洞内暗河中由于流淌的是清澈的泉水,为造纸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石桥白皮纸制作工艺属唐代造纸工艺,它是石桥少数民族苗族先民借鉴汉民族的造纸技术,利用当地丰富构皮、杉根和清澈的河水为原料制作的。
石桥古法造纸作坊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两种,其生产工艺流程,与汉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
在我国传统的手工造纸中,主要原料是麻类、树皮、竹子、亚麻等,树皮有青檀、桑皮、构皮等。石桥古法造纸采用的是当地出产的构树皮。
图为正在造纸的工人。
潺潺水流从溶洞深处涌出,造纸的匠人每天在这里就用这种方式,双手抄出几百上千张石桥特色的纸张。
白皮纸以构皮麻为原料,然后添加滑药(岩杉根或猕猴桃藤、野棉花根碓烂沥水)抄制而成,整个生产过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麻料制作工序、抄纸、压纸、晒纸、揭纸等最后包装为成品,白皮纸成品要求达到纸质绵韧、耐拉力、纸面平整、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
古法“手工造纸”延续至今,很多已经逐渐失传,中国部分地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积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桥的手工造纸业长期处于个别生产,保证日常生活用纸和保留技艺的处境,
石桥村主要生产白皮纸和彩色皮纸,特别是彩色手工纸在全国有名,其造纸技艺是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造纸“活化石”。
花草纸造纸工艺
晒纸(白皮纸)
将烤干的纸从纸焙上揭下,按质量数量规定折叠捆好,包装待销。
古法造纸生产品种逐渐多样化,有迎春构皮苗纸、书画纸、白皮纸、特种工艺纸等。
当下,手工制造业的传承与发展似乎成为难题,但在某些行业已发生了悄然地转变,传统手工制造已成为某种高端、品味、原创的代表“品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传统,也在逐渐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