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山镇原为炉山清平文化古镇,现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民国2年(1913年)9月,经贵州省民政长官唐继尧以清平县与山东省清平县重名为由呈请,清平县改为炉山县,以境内香炉山起名。 
炉山镇全貌
炉山镇位于 凯里市西北部,东与龙场镇和万潮镇相邻,西接黔南州福泉市,南抵麻江县,北靠大风洞乡。 1992年,中共凯里市委员会(市党发[1992]3号)文件规定,新建的炉山镇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90.36平方千米,辖原清平镇的城关村、牌坊村、海星桥村3个村民委员会、清平居委会;原五里桥乡的大土村、响水村、五里桥村等12个村民委员会;原大田乡的白腊村、新寨村等5个村民委员会;原洛棉乡的洛棉村、新山村等7个村民委员会。共计2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
远眺石仙山
炉山镇独有的、具有开发价值的景点有古迹遗址,包括清平县衙遗址、明代龙王庙遗址、孙文恭公祠、明代工部尚书孙应鳌墓、张毕来故居、明代贵州总兵石邦宪墓、明代无梁式三仙庙等古建筑、李奇将军墓、石仙山张孙二公醉卧处、六个鸡烈士陵园。其次是自然风光,包括南山河风景区、三洞桥、石仙山省级森林公园、龙王山万亩杜鹃花、老君洞溶洞、仙人洞溶洞、小龙洞溶洞。人文风光,包括畲族古寨、湿地公园、白腊仫佬寨、金银洞苗族传统村落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银洞水库休闲山庄、利高休闲山庄、白嘎生态农业观光园区、蓝月亮湾度假山庄。
孙应鳌墓
孙文恭公祠和孙应鳌墓
孙应鳌(1527年-1586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今凯里)人。先祖孙华原籍江苏如皋县。孙应鳌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九岁能作文,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中举人第一名。三十二年(1553年)成癸丑科进士,选庶吉士,改户科给事中,出京为江西按察司佥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工部尚书。隆庆六年(1572年)建清平山甫书院,吴国伦提学贵州时,亲晤应鳌于山甫书院。万历四年(1575年),神宗皇帝御驾国子监,孙应鳌进讲《尚书·无逸篇》,成为贵州开省以来第一位给皇帝讲课的教授。他借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委婉的劝谏神宗不要贪图享乐,要体察民间疾苦,勤于政务,爱护百姓,以图中兴。孙应鳌被誉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贵州巡抚郭子章,都御史宋兴祖、李时华为孙应鳌疏请赐谥。三十年(1602),神宗皇帝下诏赐以谥号文恭,并于同年在清平城内建“孙文恭祠”,郭子章作了祠记(已圯)。
孙文恭公祠
张毕来故居
张毕来1914年出生于炉山镇,是炉山镇的知名人物。曾任浙江遂昌县民众教育馆馆长、金华台湾义勇队秘书、桂林师范学院讲师、副教授。曾主编《台湾先锋》月刊。194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建国后,历任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主任,民盟第三届中央委员、第四至六届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部长、学习委员会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是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著有专著《欧洲文学史简编》、《新文学史纲》、《漫说红楼》、《红楼佛影》、《贾府书声》、《红学刍言》、《张毕来文选》等,译有(印度)尼赫鲁《走向自由·尼赫鲁自传》、(英)爱略特长篇小说《亚当比德》、(苏)穆沙托夫长篇小说《小北斗村》、《监狱·我的第二家庭》。有《张毕来文选》、《普通话语音代表字》获全国政协优秀提案奖。
张毕来故居
石邦宪墓
石邦宪,字希尹,号南塘,贵州清平卫(今炉山镇)人。明世宗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铜仁参将,终任贵州总兵官凡十七年,身经大小数十百战,前后得晋秩俸三次,功绩显赫。明朝兵部侍郎张子仪(即张翀,广西马平人)有《赠石南塘总戎》诗:“老将西南日,雄提百万兵,斗牛横剑气,草木动风声。得士黄金贼,投壶白玉轻,池中谁赤子,天外有长城。”
石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卒官,赠左都督,葬于清平(现炉山镇)沙子湾村后。墓的周围,山顶是翠绿的青松林,松林下部是一片小石林和耕地,墓地距沙子湾村仅约200米。1982年9月27日,石邦宪墓被批准为凯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游人登石仙山
石仙山森林公园
石仙山森林覆盖率较高,林木多为乔木与灌木。林木葱茏,环境清幽,空气清新,是人们游山赏景的好去处。每逢农历六月十九,石仙山森林公园举行庙会,群众称之为“爬坡节”。远近村落的群众穿戴一新,陆续登上石仙山,游方对歌、跳芦笙、看斗牛等,万人同游,歌声舞影,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石仙山之三仙峰
|